人生下半场,拼的不是一技之长,而是“追求”。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步入中年后,物质就不再是生活的重心,相较于继续借助一技之长去追名逐利,追求精神层面的自我价值实现,才更有意义。
年轻时为了学业和工作,终日忙碌。
这时我们会困惑:
疲于奔命地活着,是我想要的吗?
随着岁月的流逝,抚育儿女和供养父母带来的压力,让曾经心中的疑惑被疲倦和麻木而冲淡。
好不容易熬到下半场。
彼时,父母老去,儿女离家打拼,年过半百的我们自己,心智早也成熟,不再红着脖子跟人争风吃醋,不再废寝忘食地跑业务处职场,生活的节奏慢了下来。
然而,当曾为工作繁累而抱怨的我们闲下来后,却反又开始怀念当初忙碌时的光景。
到了这时,我们再次感到惆怅:
悠闲的养老生活,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时间冲不淡这种惆怅,因为这种惆怅本身就是由岁月的流逝带来的。
实际上,无论是年轻时的困惑,还是中年后的惆怅,都是源于精神上的空虚,源于人性中那种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只是盲目随大流,在浮躁的社会中打滚浮沉。
年轻时被繁重的工作任务压着,很少有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或者说有意识地在回避,不愿意去思考。
但当年龄上去了,手头也闲下来了,那些压抑已久的情绪就会爆发出来,再次浮上心头。
“我这辈子活得值吗?”
有些人浑浑噩噩地活了大半辈子,都活成爷爷辈了,这才清醒过来,然后就开始怀旧,就开始唏嘘,就开始悔恨,有时还会感到很无力。
但也有些人,他们心里很少会有这样那样的负面情绪。
因为这些人,他们在自己的领域有一技之长,可以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继续为社会创造价值。
可这并不能说,后者的人生下半场,就是靠这一技之长支撑起来的。
因为确切地说,支撑起他们整个人生的,从来就不是一技之长,而是他们那坚韧不拔的、在专一领域内不断精进、为社会持续创造价值的“追求”。
我不能认同这句话,如果把人生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的话,那么人生的下半场就指的是后半生,这个时候拼的不是一技之长,一技之长指的是前半生你应该学会的东西,这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一种方式,是在30岁之前就应该找到的一个方向。
如果说一技之长是人生的上半场就应该达到的目标,那么下半场我们拼的到底是什么呢?答案就是健康。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温杯里泡枸杞。这话说的没错,人到中年之后没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的,再有钱再有一技之长,当身体倒下了什么都是0,银行卡里那些数字都没有来得及去花,就连一句再见都没说离开人世了,那钱有什么用呢?
在去年有很多艺术家离我们而去,包括我们喜欢的单田芳和金庸老师以及著名的主持人李咏,他们都会在人生的下半场离我们而去的,其中李勇还是一个年轻有为的人,那又怎么样呢?你能说他们没有一技之长吗?他们确实有一技之长,但是他们丢了健康,这是人生最本质的东西。
一个男人在外面堂堂正正在家里顶天立地,这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这柱子到底牢不牢固,这取决于你的身体是否健康。
我现在已经人到中年,回想起来自己十七八岁的时候,那真是一个好时光,天不怕地不怕,睡一觉起来之后又是浑身干劲儿,但是现在不行,劳累一次可能要休息好几天都缓不过来,这就是年龄带来的改变。
有多少人还没看到梦想的曙光就已经倒在了路上,这是一种悲哀,黄泉路上无老少,天有不测风云。我们能做的事尽量让自己活得久一点,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人在中年的你。
不认同。人生那么长,那么多可能性。一技之长算什么,即便没有一技之长,人生下半场也不一定会混得差,只要足够勤奋,下半场照样可以打得很漂亮。
我比较认同这句话,因为人生的下半场真的是跟你的技能有关系的,因为你要糊口的话,就是靠一技之长呀。
我是认同这句话的,因为如果是看全能范围的话,肯定是年纪大的,比不过年纪小的。
我认同这句话,因为有一技之长就很容易在这个社会上立足,而且不会轻易被淘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