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因为饿
中国近历史上就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短缺的国家。历朝历代都有灾年,物质上的贫乏,只有粮食作物和肯定是不够吃的,导致不得不用其他的方法去补充自己的能量,为了填饱肚子,人们只好开发新的吃食,而所有能够利用的东西都会尝试的试一试,野菜、野果、树皮、草根,连老鼠、观音土都吃过,在1959年到1961年期间,甚至很多人被饿死,我们的祖辈甚至父辈或许经历过,从而形成了一种节俭和增加新食谱习惯,看到新奇的动植物总是想到能不能吃,能不能缓解饥饿,怎么做能让人吃下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打招呼都是“您吃了吗?”
2、因为馋
中国的上层阶级讲究的是特权,尝的是新鲜新奇,将的是口福之欲。唯有开发出不同种类的菜式才能满足上层阶级的贪婪与高人一等的心理。然而固有的食材品种即使怎么开发也有限度,增加新品种势在必行,因此只要是看到新奇的东西,大家总会想办法给他弄成食物去讨好上层,新奇而好吃是大家都追求的效果。
3、因为聪明
中国人是富有智慧和创造性的,不管什么动植物,只要想到可以作为食材,就会开发出符合它的吃法,只有没见到,没有不能吃,因此很多人看到一种新奇的东西,总是下意识问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
在很多人眼中,动植物只分为三种:能直接吃的,需要处理吃的和需要费力气处理吃的。而某些食材不吃的原因只有一种,就是出于人道,至于说口味和处理方式,总能做出人们认同的口感,不行还可以拿功效当噱头。
吃,在中国已经形成是一种文化,我们能吃、会吃、爱吃,但同时又有原则,知道那些可以吃,那些不能吃,而不能吃的原因只是在于对物种的保护。
我国为什么对各种动植物都能想出好吃的烹调方法来?《汉书·郦食其传》所注的“民以食为天”便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人民以粮食为生活所系,说明了国人对吃的重视。像前几年大火的《舌尖上的中国》全方面地展现中国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至于为什么如此重视饮食文化,这得从我们的历史说起。中国古代历经多次王朝更换,国民颠沛流离,温饱无保障。在奔波逃难途中,遵循能不带则不带的原则,平常的粮食都带不了太多,活命要紧。半路上没吃的了,就只能搜刮一些野菜,打几只野兔,基本上是看到什么吃什么,只要没毒。
再者,南宋迁都杭州,人口大量南移。在这之前,中国的经济政治中心都集中在中原,土地开发耕作也集中在此。然而南方不同于北方,从北方带来的作物的苗子在南方不一定能存活。这就意味着得在南方地区开发新的粮食。也就是说,无毒能吃,便可试着烹饪成为新的主食。
最后的话,多少也跟中国的地理位置气候有关。中国大部分地区是温带季风性气候以及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降雨集中,干湿分明。也就是说,发生干旱或者洪涝的可能性极大。而当时的预防措施又不如今日先进。因此,粮食的损失虽然可惜但也是无可避免的。纵然当时的王朝会拨金赈灾,可在腐败的封建制度下,真正用于赈灾的银两又会剩下多少呢?
因此,也就造成了中国人的懂吃,会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