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句话虽然不是宝玉的原创,但在大观园中出自他的口足以说明宝玉不是贪婪之人。贾府的年轻人中这句话也只有宝玉够资格说出,因为他是贾府的宠儿,丫头们小心侍奉的王子。香车宝马,前护后拥,锦衣玉食,饕餮不断,让他有透不过来气儿的感觉,心中向往轻松自由的生活,因此才与姐妹们对话时不经意的脱口而出。如果这句话出自贾府里的丫头们之口那就有口出狂言的嫌疑了,她们在连一瓢都得不到的景况下,也不可能想到这句话的。如果出自黛玉之口也不适宜,虽然黛玉也清高,但她不具备宝玉的那些客观的条件,况且她是寄居贾府的,没有挑三拣四的可能。《红楼梦》的经久不衰多半是由于文中的人物性格鲜明,能什么身份说什么样的话,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贾宝玉“无材可去补苍天”。贾宝玉的原型其实是废太子胤礽!后人把书名《石头记》改成《红楼梦》,仅仅是看到了外表假象,是一种很肤浅的认识。他们误把此书当成了一篇四大封建家族衰落史,以为是高墙内红粉胭脂堆里的黄梁一梦。殊不知这本是一篇人物传记!记述的是胤礽的一些家事。追忆胤礽做了三十多年的太子,直至被废。表达胤礽内心痛苦彷徨“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即《红楼梦》书之本旨“无材可去补苍天”!在第二次被废之后,胤礽对康熙说了这么一句:“皇阿玛,古今中外有当四十年的太子吗?”,真是令人唏嘘不已。这句话是对“无材可去补苍天”最好的注解。
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俩人掰嘴了,宝玉随口说了句:“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就被黛玉抓住了话柄,故意气宝玉。在二十八回,出现了两三次,把宝玉骚得抓耳挠腮,不知道怎么是好。这不正好一对欢喜冤家才有的情景吗?越想越有意思。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綠水悠悠。
你们是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宝玉悟了。其实也可以说是悟到了自我与孤独。有的时候,大家热闹自己融入不进去,也常常会想要引用这句话。白茫茫地厚天高,宝玉终于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了。
你死了,我做和尚去。做和尚是大家相对公认的结局。林妹妹说:“做了两回和尚了,我记着你做和尚的遭数”。宝玉说做和尚可能是当时当地的真心,被林黛玉这么一说,倒缓解了,他自己也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