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学习的时候想着玩,玩的时候想着学习。稍大些,发现自己五音不全唱歌不在调,又安慰自己乐器学好了也是大神,结果还是半吊子。再大些,一方面想着离家远远的,去外面看看,另一方面,想想回家的春运高峰,怂的放弃。现在,一边和老师说着我脑中的剧本故事构思,美好蓝图,一边又拖延墨迹,只写了大纲,故事到现在都没写出来。人本来就挺矛盾的,有时候能矛盾到质疑世界质疑自己。有时候,浩瀚宇宙,茫茫人海,自己在这偌大的世界里算得了什么呢?不过一粒尘埃罢了,自己被自己丧到失去自我。又有些时候,我就是我,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再没有第二个与我相同的灵魂体,傲到看不惯身边一切不合自己心意之事。举个例子说明吧,在以前我会觉得,我做的设计很好,他做的,恩,也还行吧,凭什么最后选择他?还不是他天天在领导面前拍马屁,和领导关系好,哼,趋炎附势的小人罢了。放现在,东西做的差不多的情况下,选择和自己亲近的人好像没什么毛病,我不愿意放下身段去迎合领导,人家也可能是真心觉得领导人好,确实是想跟着学习,我有什么资格看不起别人。现在虽常怒自己不争,但倒也适应现在的生活。人矛盾多了,说明在成长,对许多事情的看法和以前不一样了,才会觉得自己矛盾,怎么觉得这样对,那样好像也还不错。其实,世上哪有绝对,大多处于模糊矛盾的地带,矛盾才是常态。
心理学上把这种对对象的想要和不想要的趋向,分为四种冲突:1双趋冲突:指两个对象或者目标都是自己想要的,但是迫于限制,只能选择其中一个。简单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比如旅游计划,既想去东边看海,又想去西边登山,但是时间有限,只能选择其中一个2 双避冲突:两个都不是你想要的。有些面临毕业的学生,既不想继续深造也不想工作。3 趋避冲突:对于同一个对象,既有你想要的,也有你不想要的。比如,想吃火锅,又怕长痘。4 双重趋避冲突:就是上面第3项叠加。吃火锅,是自己想吃的,但是会长痘。吃清淡点,觉得寡味但对身体更好。虽然这个是讲行动执行准备阶段行为动机的冲突。我觉得放在个人矛盾行为上也是很管用的。说广泛点,哪个人不是一个矛盾体。每种行为背后都有动机,而动机是由需要推动的。也就是产生了需要,需要引起了内心不平衡的状态,就会很难受。怎么样才好受呢?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满足需要,我们就会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这时行为的动机就产生了。所以当你觉得矛盾的时候,代表可能至少有两方面的需要得到不同时满足。在矛盾体这个维度,我想原本每个人的体验都是大同小异的,而真正的差别在于怎么去评价自己的这种体验。不同的评价会带来不同的结果。总之,矛盾的时候,搞清楚自己想要的,也做好去承担自己不想要的
有的时候,可能在自己想问题的时候,遇到困难或不解的难题,因此感到了矛盾。这很正常,因为人不是只有行动而无精神支柱或者思想意识的支配,所以会有矛盾。人既然有自己的思维和意识表达方式,那么,就可能会出现对与错、冷与热、真与假等等的比较和反差现象的出现,这样的逆转造成了人为的双重性格的形成,甚至很多时候都是在自己不知不觉间形成的。遇到矛盾体和双重性格出现的时候,人就要注意自我调节了,尽量摆平心态,让自己能够适应生活与事物的发展,及时解决问题,从而沿着正常的轨道前进。
以前以为自己聪明所以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现在开始明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那十年功没有价钱可讲,要想做的比别人好,无他,就是比别人努力。感觉自己太聪明害了自己,但是又习惯做个聪明的人,很多时候不愿意下蠢功夫。说真的受到的教育也是割裂的,宠爱的太宠爱,严厉的太严厉,所以又自负又自卑。自己矛盾的两面是发生在身体里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有可能毁掉自己,而别没人能帮忙。非常痛苦。
无法用一句话描述的人,是一种很痛苦的体验。一方面不甘心就此自甘堕落,另一方面也无法改变自己的种种缺陷。很难像一般人那样平静安稳的生活,但也没办法付出人上人那样坚持不懈的努力,不管怎么样人生总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徘徊,快要被撕裂了。
个性不鲜明,思想不明确。处在懵懂的时期。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应该怎么做。与年龄有一定关系,但跟同龄人比一定属于思想落后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