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还是对自己的不甘心。能够坚持到博士的,除了那些本身乐在其中的,大多数人或许都是想通过博士来改变自己曾经的生活,达成预期的生活,但一旦从学校走进社会突然发现很多无谓的事情接踵而来,预期的博士的后现代生活并没有出现,出现的却是各种琐事,甚至有些人都开始怀念博士期间每天泡在实验室的简单生活。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身边的人,从小学读到博士,周边各式行业的人都有,那些曾经远不如自己的人现在的条件都远超过自己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应该飞得更高,走的更远,但现实却残酷得必须在落地才能觅到食,这就难免让人犹豫。在面对自己不甘心的时候总是容易想多,对自我定位失衡,也就难免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出现高不成低不就尴尬局面。
可以说博士就业面窄,经过多年的学术训练,生物学博士们实验技能已达满级,撰写学术文章是分分钟之事,然而就业之路却变得狭窄。我国生物行业虽发展迅速,但大型的生物医疗公司寥寥无几。很多小作坊式的生物小公司并不能搭建一流平台,拿着月薪数千元的生物职业类学院专科生,其实验水平亦能顶半边天,于是博士们和小公司老板们只有擦肩而过了。
总以为读完博士也算是顶高层次人才了,那像一谈待遇发现更有点手艺的农名工待遇差不多,心理落差实在太多,加之博士正处于经济基础最薄弱的时候,要面临结婚成家,房子车子和孩子,有人可能会说博士有安家费,但面对数万每平方的房子只能感觉自己还任重道远,孩子和车子都得养,而博士们总是能看得长远些,知道得越多,对未来也就越不甘心。
首先,博士人数供大于求。一直以来,大学与科研院所是生物学博士梦中之地,高精尖的平台与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能让其如鱼得水。只是伴随着我国成为世界上授予博士学位数量最多的国家,学术劳动力市场趋向饱和,对于 paper 影响因子不高、毕业院校不强、实力平平的博士而言,想要得偿所愿,寻得一席之地,可谓是「难于上青天」呐。
应该是博士自身受限因素多,古语有言「三十而立」,不少人博士毕业已近 30 岁,尚未达到此传统标准,难免心急火燎,惴惴不安。于是,在择业过程中,对薪金与生活条件自然看得分外重要,于是对中西部地区的工作机会选择性忽略,殊不知此举很易错失良机。一线城市虽好,可若是无缘,人生苦短,切莫为难自己啊。
首先,博士对专业与职业选择心有不甘。博士们在读了几十年的书,临毕业却发现这么多年的专业在找工作对自己竟然是“碍手碍脚”,要想找到一个专业对口的职位得凭天时地利人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