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天才,有很多优秀的人都这样。我有一个朋友,很有工作能力,年纪轻轻就被提拔为中层干部,算是一个很优秀的人。可是,他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不合群。他在公司基本没什么朋友,很多人联起手来孤立他,同学也跟他鲜有来往。一个这么优秀的人,为什么没人搭理呢?一个巴掌拍不响,既有他人的原因,更有他自己的原因。首先自视甚高。一个人一旦优于常人,比如比别人会挣钱、比别人职务高,眼睛不由自主的就会向天看,表现出目空一切的样子。自视甚高,看不起别人,自己就把自己隔离在朋友之外了。然后喜欢端着架子。太优秀了,免不了就有颐指气使的毛病,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人前总喜欢端着架子,自己可能都浑然不觉,可是,给别人的感觉很不舒服。时间久了,大家就对你敬而远之。
优秀的人并非都不合群。许多优秀的人其实都有高质量的人脉关系,这源自他们优秀的交际能力。他们身边通常聚集着一群好友,平时谈天说地、分享生活,困难时期互相扶持。比如说,民国时期,林徽因就经常邀请朋友们来家里喝咖啡,“太太的客厅”中的常客包括诗人徐志摩,作家沈从文,美学家朱光潜等;北京文化圈有一个著名的“老男人饭局”,经常参加的人有《读库》创办人张立宪、《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王小峰,《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等;网易CEO丁磊每年也都会请互联网大佬吃饭,参加饭局的人包括马化腾、李彦宏、姚劲波、雷军等。
生活中很多这样的人啊,有点天分的人都忙着自己的学习,就会很少有时间和别人交流了。就说我们寝室有一学霸,每天7点准时起床去自习,每天可以说是早出晚归,除了中午回来午睡,基本成天见不着人。大三开始进实验室跟着老师做项目,学习非常认真刻苦,但是就是和寝室其他人交流比较少,一般回寝室以后就开始戴耳机听歌看视频什么的,有来窜门的同学一起聊天他基本都不加入,都在干自己的事情,即使我们聊天的时候谈笑很大声,他好像也不为所动。他就是沉浸在自己的学习中,觉得我们谈的内容很无聊。
其实我们从小到大都会被灌输一种观点,就是说,真正有才华的人往往是不合群,但是我要说另外一种观点,那就是他们其实也是合群的,只不过真正的高手,并不喜欢同人进行交流,因为他觉得他们之间的交流让他们感觉到十分的累,而且他们之间不在一个层次上,他们真正的合群是找到一群与他们一样志同道合的人,然后他们彼此之间都是合群,而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找到一群与自己类似的人,十分容易,只要你敢于发声就够了。
说天才大多不合群,我觉得这个说法还是欠妥。在工作当中优秀的人,往往都是能够调动同事积极性以及极具领导力的人。当然在很多时期内,确实有很多天才不合群,我想原因主要是有的天才是在是太厉害了,看谁都像傻子,像我从小智商超群,看周围的同学,觉得就跟弱智一样,老师也好不到哪儿去。这种来自智商上的优越感容易写到脸上,久而久之,大家就会发现,你都看不起他们,所以就疏远你了。
合群,可能正在杀死你的未来。爱默生说过,如果有两条路,我选择那条少有人走的路。人类社会从古至今都遵循“二八定律”,即20%的人享受着80%的人的服务。到了互联网社会,甚至“一九定律”也并非不可能了。每个人都想尽办法融入“群”里,想成为和谐的一份子,但是真的没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