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里穷,初三的时候考上了县里最好的高中,妈妈奖励我去吃一顿肯德基。第一次去吃,进了店里,畏畏缩缩,就像是刚进城的乡巴佬去了奢侈店一样,怕被人看不起,怕被人嘲笑。我站在点餐的位置,看着各种各样的汉堡薯条,盘算着价格。因为贵,一直犹豫不决。点餐的服务员站在我对面,静静的等待着,她不催也不恼,就那样面对微笑地看着我,尽管我窘态百出,她依旧微笑着。我的窘迫,很大一方面是出于害怕被人看不起,但是她的笑告诉我:不要着急,慢慢来。因为她的笑,我知道她是把我当成跟其他顾客一样的人,没有看不起,没有歧视,我是跟别人一样的。什么是真正的善良,不是同情,更不是可怜,而是发自心底的尊重,就像那年夏天她维护了一个孩子敏感的自尊一样。
小学时候有一次募捐,我忘了缘由,那时候小孩子捐款不过几块钱什么的,问起家长要钱大部分都是几块钱敷衍吧。都是小城市普通家庭,那时一般人工资就一千多,我那时也没有零花钱,我妈一个人带我其实家里也挺穷的,我妈为了每个月多几百块收入都把城里房子租出去又在城郊再租房住。那天老师说募捐,我回去给我妈说了缘由,我妈拿了五百给我让我捐,我看到那钱我真的很惊讶,她也看出来了对我说:“我们家虽然也没有钱,但也能在有限的能力范围帮助别人。”我不知道善良是什么,平时连五角钱凉面都买不起的我,那天把钱拿到讲台上的时候真的感觉很长脸。
天冷了,给家里的狗狗,盖该一件自己不要的衣服。喂了几块农村腊肉。转眼一想,觉得自己不应该这样做。助长它偷懒的习惯成长,万一在我阿婆面前得不到“奖励”怎么办?农村老太太很节俭的。我偷偷喂狗狗肉,想到我不在以后没人喂肉。再联想到狗的内心处境,我很内疚。但是阿婆每天都喂狗饭。觉得自己做法很不好,阿婆相对于我要更为狗狗着想一点。
善在过上见,只是「改过不吝」就是「真善良」。一般人为善可能受社会道德教条的驱使、可能出于沽名钓誉之心、可能希望行善积福,虽然也是可取的,但算不得「真善良」。我们的「良知」就是「天命之性」,就是「真善良」的依据,凡事依从良知而行、知过则改,这样的善才是发自本性,而不是从外面来,才是纯粹的善。
小时候大概上3年级吧,回家的时候看到路边有车子倒了,我就挨个扶了起来,然后听见旁边商店的一个叔叔叫我:“来小朋友,叔叔给你一把糖,奖励你的。”,当时还小,拿了糖开开心心就走了,现在想想,对于萌芽中的善良给予鼓励,岂不就是最大的善良。
给予帮助的人帮助,度过一时的困难,让无助无依的人学会独立,让变坏的人浪子回头,让家庭变得和谐,让同学变得团结,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热爱生活,热爱并尊重一切有生命的物体。我就得就是善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