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问题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丹尼斯主要对恶的心理原因进行了反思。他认为恶的本质来源有两种:"一是阴影","二是形成恶的人格"。也就是说,阴影通过向外界和他人投射而产生恶,缺乏移情能力而产生的自我人格也导致个体产生恶。
按照荣格的观点,阴影是有意识条件下表达的人格或人格面具的黑暗成分。阴影代表那些不被个体自我所接受的品质和性格特点,并受到来自自我的防御,最重要的自我防御机制是压抑和投射。然而,更危险和潜在的恶是投射的防御机制,在防御的过程中,不被接受的阴影把自己的某些特点从自我中投射出去,投射到外在的一些东西上,通常是投射到其他人身上。这种潜意识的错误投射一般会引起人们对投射目标在道德方面的贬低,进而引起对无辜的人或群体的伤害。
品格恶指由"自我----人格面具系统",而不是由阴影直接导致的恶。换句话说,个体发展起来的那种人格结构其本身就是恶的,这样,它就成为一种对自己和他人不应受到的伤害的来源。
那么,这种邪恶的自我是如何发展的呢?丹尼斯认为,最简单的回答是社会教化的结果。
有一些人从小受到家暴,在扭曲的环境下长大,后来娶妻生子后又虐待他的妻儿,这是无意识的忠诚,也叫盲目的爱,潜意识中如果和父母不同了,就感觉不属于这个家庭团体,一个人,没有了归属感是件很痛苦的事情,为了归属于家庭,潜意识就会重复类似的行为而获得归属权,这就是命运的纠缠,生活中非常多这类的故事,而觉醒的爱,意识到过于的一些模式,通过认知学习,解除这份纠缠的命运模式,就算和父母的命运有所不同了,也归属于这个家庭,认清这个事实,就容易多了,就可以很好的活出自己,成为自己的样子。
一个孩子,如果他的父母或者他生活的环境充斥着暴力解决问题的因素,他长大以后也是很有可能就会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因为这是他成长环境给予他的信息,他自然而然的接收了,在某种程度上他也可以被称为受害者,而长大后的他也成为了施暴者。
施受虐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关系,而是一对互相转换的关系,也就是说,施虐者同时也是受虐者。换句话说,施受虐本来是一回事,不管是施虐一方或者受虐一方,都是只是现象,本质上他们在这一种关系中都能得到满足。
如果被施暴的人的世界观/被社会化的过程,主要是施暴者提供的“box”,他就相当于把自己的脚塞进灰姑娘的水晶鞋,较少去质疑,久而久之,就成为了和“施暴者”非常相似的人了。
踢猫效应。讲得是一种连锁反应。当你被比你强大的人欺负,你会带着某种潜在的情绪去对比你弱小的人施暴,寻求情感上的宣泄和安慰。(实际上踢猫效应在我们的生活中每每上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