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国,留学的时候,第一次参加系里的mix-up,是在某个周三的下午五点半。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安排这么个奇葩时间,可能是为了方便大家下课后直接过去吧。这样想着我就去了,去了就傻眼了。明明十分钟之前还跟我一样身着标准北美乡村学院风的同学们,瞬间都Blingbling起来,女生们一水儿的one-piece加大红唇。到底发生了什么,难道他们都像超人一样把真正酷炫的衣服都穿在里面,然后关键时刻找个电话亭一扒外套就好了么?全场就我一个人牛仔裤加格子衬衫,我觉得我再在脖子上挂一串钥匙,就能成功地被烘托成一个小学生了。
某次看电影,讲的是一支打猎队伍在大雪里迷了路,还遇到了狼群,几个猎人绝境求生,与狼群和恶劣的天气进行了殊死搏斗。电影非常硬汉,但是口音也是一绝,可能是为了表现在严寒天气下猎人们无法畅快呼吸和讲话,所以所有人讲话都是含糊不清。有一场非常关键的逃生戏,猎人们站在悬崖边商量如何安排顺序,才能让所有人都顺利通过。我尝试了一下不看字幕,结果瓦特了,一句都听不懂。试想一下,如果这不是电影,这种时刻,你的队友跟你商量你们的逃命计划,口干舌燥讲了半天,然后你非常真诚地问了一句,“Excuse me?”
我发觉这个老外,尽管初次见面,尽管用这不同的语言,但是想法上更能聊得下去,远胜于和办公室里的同事——要么倚老卖老,自以为什么都知道啥道理都懂我说的都对;要么就是不学不看知识和经典,除了喝酒没有啥爱好聊不下去天完全一片空白。现在我有点理解刘震云所追求的那个“找个说的找的人”的感受了。也许在十年前,我自以为知道很多,英语很6,但十年间完全没有学习英语,却更有的聊,因为学习和知道了更多的文化和思想,这远胜于语言本身。
有一件事必须要澄清一下,还没有出国的小伙伴们不要以为美国人全都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很多在小镇土生土长的美国小哥小妞,出来上大学可能是他们第一次离开家。我亲眼见过一个二十六岁第一次坐飞机,看到登机牌激动得直跳的southern chick。不排除有那种真的非常通晓异国文化,一口京片子的美国人,但是一般情况下,最好不要对他们的好奇心和视野抱太大期望。
聊天太重要了!重要到什么地步呢?在学校,出了国的同学都会发现,像大部分中国人都喜欢吃火锅一样,大部分美国人都是话痨。即便是“我昨天晚上吃了个三明治”这件事情都能夸张地讲二十分钟。每次跟美国人说话,都能深刻体会什么叫“人生如戏,全靠演技”。我得留学生舍友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很夸张,也很搞笑,但我通常的心理对话是:“别嘚嘚了。”
你们会不会听不懂歪果仁讲话呢?不用担心,你不是一个人!!其实我一开始练口语地时候,就会经常听不懂歪果仁讲话心里又慌又紧张,但是又不好意思打断所以我一般会表现自己听得明白,知道后来被我的英文助教给怼了之后,会我就说会不会我就说不会,没啥不好意思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