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景其实并不缺乏,只是缺少我们常说的:触景生情。也非所有时候,在见到美景后我们都会被触动甚至哭泣。这与生活经历以及当下的心境很有关系。比如今天看到的夕阳在前意识或者潜意识里与你曾经遇见或者想象中的场景有惊人的吻合之处,这会促使人们忽然产生恍如隔世的亲切感,这种完全放松的心理,会轻易卸下平时的防备,所以这时候我们会流泪,但不是伤心绝望的眼泪。
与其说是触景生情,不如说是“触情生情”。对于景色,我们已经产生了情感,我们的认知系统会尝试着对这种情感做出解释。我们可能会想到爬上山来的痛苦和艰难,会想到事业的艰辛和不顺,会想到生活中的矛盾和挫折,会想到看不清的未来。我们也可能想到登到顶峰的成功,会想到俯瞰众生的高冷,会想到曾经成功的喜悦,会想到未来走上巅峰的时刻。无论是哪一种,都会让情绪愈发确定和强烈,让眼泪无法抑制。
很多时候,我们凝视壮丽的山河,随着关注的时间越来越长,大脑会自动的开启抑制的机制。慢慢的,我们越来越不能理解眼前的景色,和景色与我们的意义。我们会越发茫然无措,陷入到一种神秘主义的状态中,情绪会进一步的占据我们的认知资源,也就更加需要眼泪的调节。长时间凝视还会带来另一个结果,就是眼睛干涩,需要眼泪进行清洗——有可能这才是主要原因。
我也经常这样,在书中或者电视上看到自然美景,会内心感到激动并有流泪的冲动。这是对自然的敬畏,当我在这个城市一隅为了生活而奋斗的时候,离我很远的地方正有这样的美景存在,在流动,千百年来都存在着,就觉得其实自己很渺小,我所忧愁的那些烦恼在自然面前都不是事儿。要是我毕生能去这些地方看看,该多好。
在哈尔滨松花江上的铁桥上看了一次落日,我也被它美哭了,光辉撒满江面,它慢慢地降落,最后消失在水天一线的地方,那种大自然的美就是能让人震撼,在那一刻,觉得自己能在这美妙的世界活着是件很幸运的事,不是生活美妙,而是自然给予生活的美妙。
愉悦的情绪达到峰值后回落时对应的痛苦让你流泪。同样,痛苦的情绪到达最低谷回升时对应着愉悦,偶尔伴随着发笑。漂亮的自然景观被人类认为是适宜的生存环境,被记录在基因里并传递下来,同时后天习得也有一定的原因,就是说类似的景观与你曾经历过的愉悦体验曾正相关联系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