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抱着孩子在小区遛弯的时候,看到一个大概高中生年纪的男生在欺负一只小猫,拿着棍子追着它四处撵。往常我碰到这类陌生人的事,肯定是不会掺和的,哪怕心里不喜欢,也只是默默地扭头眼不见为净。那天我习惯性地想转身走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我的孩子就在我身边,看着这一切,而我路见不平默不作声的行为,正在被他看着,学着。几乎没有任何犹豫,我立刻上前大声叫住那个男生,叫他别欺负小猫,男生很吃惊地扭头看看我,没回应我,但是也没再追那只小猫了。后来我想,如果不是一个高中男生,而是一个彪形大汉,我会怎么做?如果我出声制止他,然后他和我起了冲突,我会怎么做?可能要视对方身份和当时的环境而定吧。但是从那次以后,我不再是沉默的一员了,我开始越来越多地做那个打破沉默的人。从人群中站出来时,那种周围视线汇聚的气氛依然会让我浑身不自在,倍感尴尬,但是我很欣喜我的改变。
感谢我的孩子,他让我成为更好的人。
如果可能,尽量陪老婆去产检。如果可能,尽量去产房陪产。如果可能,产后尽量住好一点的产房。如果可能,尽量不要让新生儿住院。比如说法不一的新生儿黄疸。如果可能,尽量少抱着孩子入睡。如果可能,多陪陪孩子,即使TA还很小,甚至不知道你是谁。多给孩子讲讲TA感兴趣的东西,比如汽车、闪烁的电梯指示灯、广告字牌、一大清早唰唰的扫地声、大清早打乒乓球的爷爷奶奶、大清早打篮球的爷爷等。虽然他只有八个月,但你讲给他听的时候,他会望着你报以会意般的微笑。
一般来说,大部分的时候怀孕期间夫妻感情是很好的,等待升级的状态让彼此觉得有一种一起面临人生大事的感觉。但是,其实无论如何,夫妻二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不能感同身受的,准爸爸不同准妈妈怀孕的生理感受,也没办法完全理解平时再理智的妻子为什么孕期情绪起伏这么大。另外一方面,准妈妈也不能理解准爸爸的社会和家庭压力(主要是指经济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彼此多少都会有一点忐忑不安的。对于这一点,我的建议是: 心理上保持独立,行动上多增进感情。可以用的方式是,比如一起写宝宝日记,建立交流平台。
我认为人生有几个关键节点,父母在人生关键节点上是否做得正确到位,直接决定了他们有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轻松处理孩子带来的种种未知状况。孩子的健康、智商、亲密关系、思维模式、眼界都由父母能力决定,想当好父母,收获优秀的孩子,这几个人生节点做对了,事半功倍。
养孩子不是多了一个人多做一份饭那么简单。那是全家整个生活秩序都要打破重来的事情。婴儿的作息是几个小时睡,睡醒吃一两个小时,然后再睡几个小时。不定时哭。不定时拉屎。不定时生病。幼儿的作息是充电五分钟通话八小时,要陪吃陪喝陪说话陪玩,可能挑食,可能呛到撞到摔到嗓子眼卡到,可能生病。再大了要操心教育、考学、交际...每个阶段都有层出不穷的问题。
很多小孩子哭闹、不停闯祸的目的其实是寻求母亲的注意力,因为母亲的关注是儿童活下去的必要条件,如果母亲不予理睬或者抱怨嫌烦,则是应答敏感性低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