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比一个人安静地听音乐更令人感到愉快的了。拉上窗帘,关上灯,躺在松软的床垫上,闭上眼睛,深深地吸气,再长长地呼气。因为眼睛是闭着的,身体是放松的,耳朵就成了最敏感的地方。
这时候,你会觉得这个世界无他无众生相,只有你一个人。
当我特别累,或者很丧,不想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就会平躺下来听音乐。我喜欢轻快安宁的小曲子,或是恢弘的大奏鸣曲,所以2017年网易:云音乐歌单统计的我的常听曲目全都是贝多芬肖邦李斯特。
我若是喜欢一首曲子,就会单曲循环听上一两个星期甚至一个月,直到每一个音符、每一-处停顿都烂熟于心,熟练到闭上眼大脑中都可以自己播放。
在孤单的时候就给朋友写信吧,给远方的很久没联系过的朋友写信。今年总共写了6封信,有给师父的,也有给一直鼓励我的姐姐的。给他们写信的时候,会感觉到有人陪在身边,会觉得他们都在等我去追赶他们。他们是一束光,温暖了在黑暗中踽踽独行的我。
在写信的时候,就有了倾诉的对象,写着写着就发现其实自己没有那么孤单了。
写信也是一个在梳理自己的过程。如果实在没有朋友可以写信,那也写给以后的自己。半年后、一年后甚至五年后的自己。
弹钢琴。不管是什么事情让我心情不好,只要坐下来弹琴,指尖触键弹上两三个乐句,心情一定会好起来。 不一定是钢琴啦,随便是什么乐器,你去学一个就好。演奏乐器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就是当你摸到它--琴弦或者是琴键---产生声音的时候,你的注意力会一下子被它全部吸引过去。然后你之前的兴奋也好,忐忑也好,愤怒也好,忧郁也好,统统都被抛在了脑后。此时此刻,眼里耳朵里心里只有当前触摸的感觉和那个音符。
阅读吧。我小时候不爱出去跟其他小朋友玩,然后就天天缠着我妈妈给我讲故事。像单曲循环听一个月也听不烦一样,我天天听同一个故事也听不烦。那时候家里穷,书也很贵,我总共就只有两三本故事书,一个月就轮一遍了,但是还要听。我不烦但是我妈烦啊,然后她就开始教我学认字,我学会认字就可以自己读书,就再也不会去黏着她了。
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而非客观状态。是一个人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的自我封闭。
一个人可在众皆欢乐的热闹社交场合而仍深感孤独,也可在漫长的独处中毫无孤独。
所以我独处的时候,我会沉下心来,或是缅怀过去,或是提升自我,或是计划未来。
而我孤独的时候,我会去找我的朋友们。
然后走出孤独。
读书吧。刷抖音、微博等获得的即时满足感固然很爽,但爽过之后是无尽的空虚、无聊感。而读书不同,读一本好书,像是跟一个喜欢的挚友彻夜长谈了一番,不仅了解了作者,更了解了自己,带来的是充实和满足。就像董卿所说:你花在读书上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一个回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