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被爱过的人,遇见爱会恐慌不安。靠近自己喜欢的人或东西是动物的天性,人也不例外,婴儿天生就会想靠近妈妈,需要妈妈,需要妈妈的爱和喜欢,关注和陪伴才能健康的活下来。但倘若在抚养的过程中,妈妈经常对婴儿的需要不做反应,置若罔闻,或者表现出厌恶和不耐烦、不喜欢的情绪,那么,婴儿最初的原始母爱就没有得到被充分的满足,这会极大的影响一个人最初的心理安全感——认为自己足够好,值得无条件的被爱和被喜欢的感觉。
其实都是因为我们早年被植入了一个错误的信念:完美的才值得被爱,真实的有缺点的东西是无法被爱的。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得到过爱,我们的养育者总是在不停的嫌弃我们这不好,那不好,所以他们不喜欢我们,于是我们就发展出了一种幻想:如果我们完美了,我们就是值得被爱的。如果我没有得到爱,那是因为我不配,因为我如此不完美。但事实仅仅在于你的养育者给不出爱,是因为他们缺乏导致的,并非你不好。
认为完美才会得到爱,真实不会得到爱。因为真实的自己早年是被嫌弃的,他们没有获得过真正的对于自己真实一面的爱和欣赏,所以他们会以为一个人要做到完美才值得被爱,但是他们又深深的知道,自己不可能是完美的,那唯一能保持爱的方式便是——保持距离。这种心结还容易在互动中被投射到对方身上,认为一旦靠近对方,似乎就能发现对方的不完美,从而爱的对象会破碎幻灭,会让自己受不了。
我不够好,没有人会喜欢真实的我。害怕接近自己喜欢的人,并不是只有接近自己喜欢的人才会害怕,实际上,这里面绝大部分人在接近普通的人的时候也会害怕。只不过这种害怕出现的太早,他们在漫长的成长中已经学会了某些应对策略——一般是使用“假自我”与人交往,也就是通过扮演一个别人可能会喜欢的我来跟别人互动,而不是用真实的自我跟别人互动。
相信在很多人的心里,接近自己喜欢的人并不是一件轻松和幸福的事,相反,似乎是一件害怕和非常紧张的事,甚至有时候,这种害怕和紧张的程度达到了让我们无法面对的程度,于是只能通过远离来缓解。但这样就造成了一部分人在建立亲密关系上存在某种障碍,甚至无法和人建立真正亲密的关系,心理学专用术语是“回避型依恋”。
我不配爱,真实的我不配得到爱,明明我已经戴着面具活的快忘记了我自己,但是你却触动了我的心,爱意味着要袒露自我,但我害怕袒露自己,害怕摘下面具暴露出一个丑陋的我,而你会不爱我。害怕真实的自己是丑陋的,不值得被爱的,甚至是被人嫌弃的,才是害怕接近自己喜欢的人的人内心的最真实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