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这样的问题一定因为这个原因过的很辛苦吧。小时候家庭贫困的孩子,更容易养成付出型人格。需要你主动付出更多,才能获取资源。缺爱的孩子容易养成,道理跟贫困一样。你需要付出更多,才能获取关注。尤其是小时候父母对你的关注。家里的老大更容易养成付出型人格。主要是父母说教多了,你会认同。需要认识自己形成这种任何的原因,遇到想付出的时候,再心理多提醒自己,“不需要这么付出,我自己已经很好了,对方也没有问题,也会做的更好”。慢慢的自己心理暗示,坚持下去,就可以改掉。
个人觉得很难改变,尤其是在特定时期留下的记忆烙印,而且这习惯一直在左右着我们的生活轨迹,就和现在社会上的那种热心人,你只有在用到人家的时候,才热情的跟人家交流沟通,但当你用不到人家的时候,或者人家需要你帮忙的时候,你都会冷漠的走开,但是人家依然不会说你不行,你有事,人家还会帮你,所以,付出型人格的人需要自我保护,我印象里北京的老四合院住的人都是这种人。很热情有事都是街坊邻居帮忙。
学会说“不”,建立自己的意识。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并不意味着自私。或许你可以找一个安静的、不被打扰的地方,回忆你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所做的事情,并列出那些你不喜欢,但是不自主去帮别人做了的事情。
性格是非常难改变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像这种情况的话,你只能给自己制定一些比较强制性的原则,比如说别人如果再向我要什么东西,我坚决不给,那么就会逐渐的强硬起来了。
改变它干嘛?佛菩萨都在为救度众生而不辞辛苦的付出着,你不是与佛菩萨合拍!不要改变继续努力做下去。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一定会有好报!
这种人属于热心肠的,能让他们想着改变自己的,除非遇到很大的事,但周围的亲朋好友都冷漠的对待他。这个年代,做热心肠的人总是受累。善待自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