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则新闻报道让人感动,起因是赵先生捡到了一部手机,在寻找手机机主信息的过程中发现了机主一直在用高中生的身份和母亲对话,原来是机主的母亲因为生病,她的记忆一直停留在了儿子还是高中生的时候,机主为了母亲可以安心坚持扮演高中生。看到这里小编很是感动。我国的民族特别注重孝道,不但把孝敬父母作为中国传统的优良美德,同时也把赡养父母写进了法律。可到底什么是孝敬呢?当我们的父母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能为她们做什么呢?
小编认为首先是要做点让父母觉得开心的事情。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无以为报的,而父母对子女确实没有任何要求的。如果你还是未成年的孩子,那就好好地学习,完成自己的学业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孝敬。
如果你已经成年,孝敬父母不单单是服侍床前,照顾父母的起居,更重要的是做一些事情让父母开心,可以经常给他们打电话,问候他们,让他们感到内心的温暖。也可以买一些他们不舍得买的东西作为礼物送给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欣喜。
孝敬父母不但要从行动上,小编认为更加重要的是从内心去尊重爱护他们。在我们小的时候,父母在我们的眼中是无所不能的,他们不但可以给我们做好吃的,买好看的衣服还可以解答我们所有的问题,可随着父母的年纪增长,他们变得不再那么超人了。
于是一些人开始不尊重自己的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父母他们不会操作新的手机,不会操作新的软件时,有的孩子们开始变得不耐烦起来,其实这个时候孝敬就是对待父母要有耐心,作为子女不但要从行动上更重要的是不要忘记从内心去尊重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孩子们的敬爱。
随着社会水平的不断发展,孩子对父母的孝敬不光是物质的给予,更重要的是从精神层面关心、爱护他们。
父母为孩子可以付出一切,甚至是生命。但子女为父母做的,真是少之又少。所以我们说:“为人子女,一辈都还不清父母的恩情。”
问题中提到的那位孝顺儿子,为老年疾呆的母亲扮高中生,让人感动。天下能有几个这样的儿子?我作为母亲的小女儿,可以为母亲做许多事,可惜离得太远,许多事都没有做好,这让我很是惭愧,觉得对不起年迈的母亲。
在现有的条件下,我尽可能每个月回老家探望母亲一次。我工作的地方离母亲家有280公里。现在有高铁了,回家方便了许多。为了陪伴母亲,我争取每个回家一次。回到家的我,很少外出找同学或朋友玩,只为争取多一点时间在家陪母亲买菜做饭,陪她散步聊天等。
大部分时间里,我跟母亲有说不完的话。我喜欢听母亲讲她过去的事,希望自己能记录下来。我也愿意跟母亲讲我外出旅行时的见闻。跟她聊自己的同学与朋友之间的趣事。让母亲多了解外面的世界。
我会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多给母亲零花钱。我的母亲一直很节俭。她不会轻易多花一分钱,为了让母亲吃得好,穿得好,我除了回家多帮她买些东西回家外,还想多给她一些钱。不让她有不够钱用的感觉。我离家远,无法天天在家陪伴母亲,家里的兄弟姐妹陪得多。无法出力的我,就多出点钱吧。我知道钱不能代表陪伴,但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了。
幸好母亲身边还有几个子女陪伴,让在远方的我稍微有点放心。我的五哥天天回家给母亲做饭,陪她吃饭。我真的很感激他。让我感到欣慰的是:现在母亲除了身体不太好,其他都还顺意。
作为母亲的小女儿,我能做的可以很多,很多,可能还做得不够好。以后我还会努力的。
看到新闻说,一个三十一岁的儿子,为了满足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的心理需求,一直扮成高中生的样子,哄母亲开心,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上也有,被列在二十四孝中,没想到现在社会中也有这样的孝顺儿子。
孝顺儿子说来容易,坐起来却不简单。作为儿子我能为自己的母亲做些什么呢?我想主要是从这几个方面做的。
第一点:尽量满足母亲的要求。母以子贵,这是大多数母亲的人生追求,所以在求学期间,我一直努力学习,每年都获得学校的三好学生,让没有接受过教育的母亲因为自己的努力而感到骄傲,使得母亲对未来一直抱有很高的期望。
第二点:出门求学也好,在外地工作也好,我一直做到让母亲万事放心。儿行千里母担忧,不管子女长多大,在母亲眼中始终都是个孩子,所以我在做事情的时候都会注意安全,事事都冷静处理,尽量不要把自己置身于危险困境之中,这样母亲看到我一直都很好,心里面也就少一点忧虑,心情好了,身体也就健康了。
第三点:时时表达出自己对母亲的关心。长大之后因为一直在外地工作,和母亲想处的时间也就少了,所以我每周都会通过打电话、通视频等方式和母亲交流沟通,自己的事情也都选择一些开心的讲给母亲听,不让母亲感到孤独和寂寞。第四点:常回家看看,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回家去,哪怕是只在家里待半小时,我也会赶回去和母亲见见面。其实不管怎样在母亲身体还健康的时候,也要尽量抽出时间和母亲相处。
第五点:努力工作挣钱,尽量早地把母亲接到自己身边,一起生活,母亲的岁数也逐渐大了,能够在身边照顾她,让她享受天伦之乐,这就是我现在阶段的努力方向。
他们可能会忘了全世界,就是不会忘记你——这么感人的话语,说的就是我们的父母。四川成都31岁男子王强,因为手机失落,被同事和朋友们发现他扮演高中生哄失忆母亲高兴的事情,竟然无意中引发网络热议。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提倡忠孝,忠于国家,孝顺父母,这是深深镌刻在骨子里面的思想。有一个成语叫“彩衣娱亲”,讲的是春秋时期,楚国隐士老莱子非常孝顺,他自己70岁时,父母还健在。为了不让父母看见他头上滋生的白发,他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穿在身上,走路时装成小儿跳舞的样子,就为了让父母高兴。
从春秋隐士到如今的普通职工,都在做着类似的举动,只为配合年迈的父母。实在值得我们好好深思,要如何去轻松愉快地陪伴父母,让他们晚年生活过得滋润有价值。
我因为工作在外地,所以回家次数有限,但只要有假期,我都会尽量回家看望父母,毕竟他们已经七十多岁。现在回到家,我发现和他们聊一些工作上的事情,他们已经没有兴趣和精力关注,更不用说给我一些建设性的观点。
但我发现他们喜欢回忆,回忆年轻时候一些让他们心情愉快的事情。所以我就在茶余饭后,和他们围坐一起,很自然的去提起他们年轻时候的事情谈。只要我记忆中有的,就一件一件的说,基本提一件,他们就会兴高采烈的接住话题,然后说出很多小时候我们不知道的事情。
无论如何,只要我们抱着一个目的,就是让父母高兴,那做什么事情无所谓,只要我们真心去做就好。养儿方知父母恩,我们如何对待我们的子女,如何为自己的子女上心,当初父母,就是如何来养育我们的。羊羔尚且知道反哺,何况我们人类。
我能为父母做哪些事?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仔细思考了很久,好像真的可以做很多事情,可是仔细想想,想想好像很容易,但是真的做的到吗?
可能我们大多都到了可以为父母做事情的年纪,可是又无法为父母作出什么实质性的事情,因为我们并没有在父母的身边。如果不是在本地生活稳定,家境优渥的年轻人,可能大部分都出门在有更多发展机会的城市里打拼着,一年到头来可能只回家一次甚至多年一次都是有可能的。在这个时候,我们做的最好的事也就是父母最希望的事情就是常回家看看吧。
出门在外,父母难免会担心儿女,在这个时候,我们首先要打理好自己的生活,让父母能够少操心。然后在这基础上,爱惜好自己的身体,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一方面让爸妈放心,另外一方面,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在父母需要我们的时候,好好照顾他们啊。
能够完成上面这些事对于很多身在异乡的游子们,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而在此之外,又能为父母做些什么呢?我个人是这样做的
首先父母年纪大了,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在逐渐的减退,我会给他们分享并讲解很多新兴的东西,让他们能够找到更多生活的乐趣。
父母其实很多时候都想与儿女沟通,却又找不到方向。老生常谈的话题说了你会烦,别的有没什么可说的,我会尝试与父母建立可以相通的爱好
如我妈喜欢宠物,在养猫,我也会经常分享有趣的宠物视频给他看,她有时候也会给我看,这个时候我们就建立的沟通。因为我发现,其实父母更希望是能在生活中与你多亲近,有更多的联系,所以,我觉得在沟通上多做事,对于他们来说是很重要的。
岁月不曾饶过谁,不知道什么时候起爸妈有了白发,不知道什么时候起爸妈有了皱纹,不知道什么时候起爸妈已经离我们的生活远了。
当时看到这个新闻就特别感动,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我们被升职加薪赚钱捆绑,自己的生活可能都是一团糟,更别说对父母欠缺了多少关注。
仔细想想,作为子女对父母有诸多亏欠。后来我想还是能做点什么的,抽时间跟父母视频聊天,问他们这个菜那个饭怎么做,告诉他们很想吃他们做的饭菜,只是这么简单的事情,就能看到他们特别的开心。
还有一些小事情跟大家分享:
首先,让他们觉得自己还被需要;每次妈妈都会给我准备一些老家的小菜,其实现在已经很少吃了,经常也不记得去吃;每次回去看公婆,走的时候也是满满一后备箱的东西,其实都能买到,我还是欣然接受。老人总是怕为子女增加麻烦,也总觉得年龄老去不能再有奉献,但是如果拿点东西就能换取他们的满足感,何乐而不为?
其次,大胆表达自己的爱和想念;中国人一向都很含蓄,羞于表达自己的爱,这点尤其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特别明显。我后来变得很“厚脸皮”,每次视频的时候都问爸妈想不想我,说他们有了孙女就忘了我,乐此不疲的跟小侄女争宠。其实只想让他们知道我爱他们,让他们不觉得孤独。
最后,最值得花时间的地方是对家人的陪伴;我们每天有处理不完的工作,有想不完的事情,独独忘了自己的家人,总觉得自己在为家庭的未来打拼。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哀不在少数,这件事不能等待,也不是挣了多少钱、有了多高的职位能够弥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