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俗话:人挪活,树挪死!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我们做为农民,我们缺的不是吃苦耐劳的心,而是信息的不对称。我们没有条件得到各种信息,导致我们有想法但无法实现,反倒还容易上当受骗。
最终的结果就是,止步不前宁愿打点死工资也不愿冒险。
毕竟拖家带口的,一家人就等着这点钱下锅呢!
这不能怪我们不思进取,是想进取,却没有门路而已。
只要随便问问身边的朋友,就能打听到,某某因为看了电视、看了报纸,投次几万十几万做什么,最后全亏了。这样的不在少数,所以我们宁愿打工也不愿创业。
一、打工
工厂停产了,工地停工了,我们就只守在这里了吗?
我们可以上别处去吗,小编是重庆这边的,全国各地的建筑工地,基本上都有我们四川人的身影,都是东跑西跑,基本上收入还不错。
他们外出打工,不是单打独斗的,都是一伙伙的人出去,做钢筋、做木工、做泥工都是一群群的出去。
其实这本质上就是个信息的问题。
我有信息,这里需要人,立马就通知我的几个兄弟一起过来,就是这么简单。虽然也会时不时的爆拖欠工资的问题,但这毕竟是极少的。
当然,要想别人主动打电话给你,你得有个前提,那就是专业技能要过关。
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
工厂上班还好,都是标准化作业,定时定岗,没什么学的。
但是工地,不一样,不光技能要好,为人处事也要好才行。
在工地上,同样要多学技能,钢筋工、木匠、砖工、那一样都要自己付出努力,只要付出了,回报还是很不错的,不说月薪上万,做个钢筋工月入5-6000还是很正常的,木工和砖工更高辛苦点上万是没有问题的。
二、回家种地
这个和地域有直接关系了,在东北就是种大米,也是个不错的事情,因为那里地多啊。但是在南方,山多地少,只有种植各类高价值的经济作物才能有好的收益。
高价值的作物,很容易形成一阵风,像前二年的黄秋葵这类的,价那个高啊,简直就是高档菜品的代名词,但是一旦供过于求了,现在看看,也跟土豆差不多了。
选择很重要,可以种一些长久以来比较稳定的经济作物,不要盲目跟风,自己要把控好,才不至于白干甚至血本无归。
这也同样,本质上也是信息的问题,因为不对称,所以就造成了盲目跟风。
相关部门,真的要好好思考这人信息的问题了,把这个解决了,比做好多都强。
个人建议:
家里的地别闲置了,能种就种上,有空闲时就出来工作上班。
小编的好几个亲戚就是这样干的,家里的田地种着,每逢时节回家播种,休息时间就回家除草施肥,收获的时候再回去收。平时在工地做钢筋、做砖工、做木匠,收入还不错,过得很好。
必须有一技之长,如果仅仅是建筑工地打个小工,那确实不怎么的。有条件,有时间找个好老乡让他们带带,学个本领还是可以的。
别外记住一点,中国不缺人,缺的是用心做事的人。用心做好了,自然有人上门找你的。
可是,如今这个社会的人还是这么无奈??
孩子上学,儿子娶媳妇——房子,彩礼,轿车,金银首饰,那一样少了也不行??
家里老人如果再有了病,今年秋天的收入也不是很理想,养殖,种植业的市场又是这么疲软!——鸡蛋最低在两块钱左右一斤摇摆,“蒜你狠”成了“蒜你完”“算你惨”??
又是一年快要过去了,我们村又有一些人陆陆续续回来了,他们不是不想出去,只是自己的工地,企业面临了冬季环保治理,也就只能回来了??
他们哪里敢在家闲坐呢?刚在家呆了几天就又出去找工作了??
祝愿他们都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挣回来那过年钱??
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最悲惨的不是农民工。
全中国都存在用工荒,很多企业招不到工,有的“私企”甚至出现全部是老人队伍的情况。
只要还能动,70岁都能找到工作。何况,家里有地的可以种菜种地,不会饿死。
那种生活在城里,无田无地无社保无退休金的人,就是能找到工作,也是悲惨的!
政府永远只能保障公职人员的吃喝拉撒和医疗养老退休等,广大普通老百姓只能是自生自灭。
靠天靠地最后只能靠自己。
农民要彻底摆脱小农意思,必须转变观念,眼光放的长远,真正地做到遍地开花才是养家之正道。在传统观念里,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手里有粮灾荒无忧,墨守成规地劳作模式太过陈旧,现实却在逼迫他们走出封闭的大山,走出广袤的田野,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永立于激流潮头去创造和实现自身更高的价值。穷山僻壤却烙印着多少代人魂牵梦绕地热切地向往,苦井水篱笆墙承载着斩不断理还乱的质朴地渴望,蓦然回首的浊泪是他们经历时代变革时必经地短暂地阵痛,风雨后必定是艳艳粉粉的绚丽彩虹。
我非常的尊重农民工,因为真的他们很累,他们挣钱很困难,养家真的很难。
农民工不好娶老婆
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只是到了我这一辈有了更多机会读书,所以彻彻底底的走出了那个小山村。
记得小时候,那时真的很穷,就连上小学的学费都交不起,全家的开销只能靠着父母的一亩三分地来维持,父母都是农民,文化自然不高,要想出去打工也是很困难的,毕竟到了陌生的地方人生地不熟,作为农民比较憨厚,一不小心就会被骗,甚至一点工资都拿不到,这也限制了那是的农村老少爷们外出打工。
随着孩子的一点点长大,家里的开销也是入不敷出,所以只能咬紧牙在农闲的时候出去挣点小钱,可以说是风里来雨里去,吃不好睡不好就为能多攒下点钱,到了过年好回家和老婆孩子过一个团圆年,紧接着就是种地,打工。慢慢的他们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只能靠着辛苦劳动挣得的钱年吃年用,心中祈祷着别有什么不幸的事降临到自己身上,毕竟没有存款就没有保障。
我舅舅自改革开放以来,赶上了新时代,新时期,也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外出打工大潮。
但是他并没有像很多老一代人,利用那个时代独特的优势发展出自己的事业。他干了几十年,就当了几十年的农民工。工资,从每个月的十来块,变成现在上千块。尽管从数量上看增了几番,但完全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依旧生活在贫困的处境中,小心翼翼地数着钱过日子。
他常年在外,一年才回一次家,为了省车费。甚至他总挑在过年后才回,因为想避开春节回家高峰提高的车票价格。
他基本没有任何娱乐,也没有吃过任何的好东西,甚至盖的棉被都是十几年前的。他全部的工资都是寄回家,供给生活费和孩子的教育费。
穷人孩子早当家。家里人都体验他的艰辛与不易,也尽力的往简朴节省方面过日子。一年吃不上几顿肉,能自己做的事绝对自己做完,可以免去一大笔钱呢,像不用买洗衣机,热水器。
农民工养家,都不容易。压缩自己的生活质量,让家人过的更好罢了。
农民工无非就是干着各种体力活,然后各种赚钱,一般来说就是什么活都干,但是也有一些农民工会比较朴实的干一行一直干下去,比如做建筑,而且现在建筑因为太累太脏,所以很少有人干,钱赚的也比较多,而大多数钱都是寄回家中的,一般自己也会留一些私房钱,来进行一些日常生活的消耗。
当然也有哪种只给家少部分,然后自己在外面彩旗飘飘的,我听说过有人家里有妻小,然后在外面仍旧和别人同居的,也算是在外地的一种互相排解寂寞。
然后家中妇女一般也不是完全靠男人养着的,如果男人给的钱足够多,就比较闲一点,就照顾孩子打打麻将就好,而如果男人赚的少,女人们一般也会做些小生意或者打打工,其实农村很多男女往往都是半年或者一年才见一次面,但是往往男人们都会让家中父母给盯着,所以女人想出轨一般很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