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辛辛苦苦的种地,往往赚不到钱这是事实。原因非常的简单,因为土地提供的只是生存的财物而不是金钱。
像我们老家,每家种的地只有五六亩左右。在这样的土地里面种植庄稼,即使每年收获夏季的小麦和秋季的粮食,将地里面出产的物品全部卖掉,顶多也只有万把块钱。而这万把块钱分摊到这个家每一个人的身上,也就只有一两千块钱左右。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农民一年在地里面辛苦所得的收入,大概就是一个在大城市里面劳动的农民工两三个月的收入。
通过这样的对比你们肯定能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农民还种地干什么呢?还不如都出去打工去!?但是事实往往就是这个样子,就是因为农民种地非常的辛苦赚不到钱,所以现在很多农民只要能够拿得动自己,都纷纷背井离乡,离开那个生他养他的家乡,前往各个大城市去打工。
虽然在大城市里面生活非常的辛苦,干的体力活也非常的繁重!但是比较起在农村的那种生活,经济上的收入往往是非常多的,这就是他们为什么要离开土地去城市生活的原因!
农民种地收获的东西都是一些农产品,农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是不怎么高的,而且在收购农产品的时候,中间的收购商又会赚取一些差价。所以总的来说导致了农民种植的农产品收入会很低
过年回老家的时候,我听亲戚他们在聊一年的收成时,就越发的觉得农民的收入来的真不容易。
比如,我老家每年最忙的时候是在三四月份。因为家家户户都有竹林,大家在出春笋的时候,去挖笋来卖,一般烘干的春笋在市场上价格达到三四十块钱1斤,可是农民卖给干春笋收购商最高的价格只达到15块钱1斤。
制作干春笋的工艺十分、复杂制作的时间也很长,付出的劳动很多。可是中间商就随随便便能获得超过原价格一倍的利润。
但是让农民自己去市场上卖笋,根本找不到途径销售出去。主要是因为农民销售春笋的范围,也只在自己的省城,可是在我们省城里干春笋根本不值钱因为到处都有。物以稀为贵,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只能卖给中间商。
反正总得来说还是农民的知识层面不够高,接触的人际交往层面不够广。
古今中外,人类为了获得生存的必要物质,最基本的粮食。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农民这一职业慢慢形成发展。
在中国古代,我国的农业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农民的社会地位远远高于商人,但现代社会却与以往不同,农民辛苦种地只能满足日常生活,用于商品交换的价值不高,而商业却恰好相反,可以获得大量的财富和提高社会地位。
农民从耕地,选种,种植,除草,施肥到收割,过程极为复杂,而且还要忍受烈日,蚊虫等自然因素。从投入来说,有人力,工具和肥料的投入,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但却赚不到钱。
一是粮食的粮价低,因此大量的粮食卖不到钱;二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粮食产量,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粮多了就自然导致价值的降低。三是农民有粮食,但是没市场,没有好的销售渠道,导致中间商赚钱而农民基本不怎么获利。
因为农民被当做了最廉价的劳动力,他们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靠着土地吃饭的同时也要天公作美才能得到好的收成,这其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太多了,所以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耕种,选择孤身一人远走他乡去城市里打工。
种地的确很辛苦,我自己是有过亲身经历的,小时候我也曾下地插秧,为种好的庄稼锄草等等,常常累得半死。农民种地不只是播种那么简单,他们还要辛苦照料庄稼,浇水撒肥锄草一样都不能落下,而若是不幸赶上了水灾旱灾,那么他们辛苦了一年的成果就有可能全部在顷刻间化为乌有。
每年到了收获的季节,就会有粮食的收购者上门,而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变现的过程就是农民最幸福的时刻了,其实除去种地的成本他们根本赚不了什么钱,有时候甚至入不敷出,但是却仍然没有办法。
因为你是农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