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你消音的最大原因:你建立的一系列假设只是方便你讲故事,而恰好把题主的现实问题屏蔽了。人家题主问的是水坑,你拿书上充分供水的公式套个什么意思?还非得是平滑地面浅坑....地下水渗水形成的水坑行不行?一桶水撒了成的水坑行不行?还拿excel建了一大堆莫名其妙的模型。你给的条件能强到完全涵盖包括雨量、土壤本身毛细作用之间关系的地步吗?到底是渗透为主还是蒸发为主?(植物蒸腾就是从土壤吸水),是从里渗还是向里渗?要知道只要涉及运算参数大小可是能决定自发方向的,你能吗?不能,所以你看似专业的建模无非是给不太合适的模型赋了一个特值而已。
这就是我说你消音的原因,当然语气可能重了些。 其实你这个答案恰好就是我所说的“消音”的答案,为了炫技刻意复杂化。
排水的水管有粗细限制,即使它有着往下水道渗水的功能,速度却是有着上限的,泥土同理。水龙头开大了水位可是继续上涨到漏出的哦。而假若你同时拔了浴缸的塞子,导致下水道一时间挤入大量的水,那么就算水龙头关了洗脸池的排水速度也会下降,甚至看起来水位不在下降。宏观上就会觉得水是聚集在池子里。泥土渗水速度通常会比降雨速度要小,下雨时通常上层泥土含水量都达到了极限,在慢慢渗透的过程中,明水积累的消散自然显得缓慢,从而有着聚集的误觉。
就像一桌人都吃饱吃撑了,在大家都慢慢聊天消化的时候,桌上的甜品便少有人碰,显得甜点都是不受欢迎的东西。但是给足够时间吃货们还是会慢慢伸出魔手消灭掉它们嗒~
土壤的组成和结构:土壤的固相是矿质的或有机的土壤小颗粒,成分为石英、长石、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等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它们单个存在(单粒)、或者在黏粒或有机质含量高时多个单粒聚集(复粒),有不同的大小、形状、物质组成和性质。按当量直径来划分,这些土壤颗粒的大小各不相同,划分标准不一,分为石砾、砂砾、粉粒、黏粒,常见的从1mm到0.0001mm不等。
粒径不同的土壤颗粒表面性质会差异很大,颗粒小,比表面积大、表面能高、吸附力强、粒间孔隙小、吸水量多、透水性差,持水性、湿胀性、可塑性、黏结性、黏着性好。不同大小的土壤颗粒或多或少的存在某一中土壤中,这时候就出现了砂土、壤土、粘壤土、黏土等不同的土壤质地分类,并把自身的特性赋予不同类型的土壤。于是,细颗粒多的黏土可以捏陶人做陶罐,砂土做的城堡很容易坍塌掉。
这些小颗粒也不愿意一直松松散散,借助胶体凝聚、水膜黏结、胶结作用、冻融作用、生物作用、土壤耕作,它们由单粒到复粒再到微团粒团粒,在聚集和破碎等作用之后,形成各种直径0.25~10mm之间的奇奇怪怪的粒状或团粒状结构,有比较高的稳定性,内部有较多的小孔隙,相互之间有较多的大孔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