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种猪、种公猪、引种猪群发现伪狂犬病抗体阳性者,坚决予以淘汰。所有后备种猪和引进种猪,只有在确保伪狂犬病抗体阴性的前提下方能并群饲养。育肥猪(10周龄以上)的伪狂犬病抗体检测结果,作为养殖场伪狂犬病循环的重要监视靶标,需加以重视。如出现疑似病例,应立即开展病原学检测,淘汰确诊病例,鼓励有条件的养殖场直接淘汰临床疑似猪。必要时对同栏和同舍猪进行紧急免疫,做好消毒和生物安全措施,防止舍间扩散。养殖场经历免疫净化阶段工作,达到免疫净化水平后,可根据本场生物安全水平和周边疫情风险,自主选择性逐步退出免疫,开展本阶段的非免疫净化工作。由于目前绝大部分猪场使用伪狂犬病gE基因缺失疫苗,采用gE-ELISA方法可以对该病进行鉴别诊断。对于gE抗体阳性猪,可分为感染发病猪、感染康复猪或者健康仔猪(母源抗体)3种情况。对于gE抗体阴性猪,可分为健康猪、或猪刚感染野毒抗体尚未转阳2种情况。gB抗体为保护性抗体,由于gB抗体无法区分疫苗毒和野毒,且不能确定gB抗体水平高低与免疫时机、临床发病之间的关系,所以,在目前猪群普遍感染伪狂犬野毒的情况下gB抗体检测意义有限。对感染带毒猪的脑、肾、扁桃体等组织PCR(gE片段)检出率相对较高。对于PCR检测为阴性的猪,可能为健康猪或是组织病料含毒量低、检测方法不敏感等情况。
实验室近10年gE抗体检测(IDEXX试剂盒)数据,2005-2010年,猪群伪狂犬野毒感染率整体呈下降趋势,许多猪场已经达到免疫无感染状态。2011年之后,随着伪狂犬新毒株在国内猪群中的爆发流行,gE抗体阳性率明显升高,2015年上半年的检测数据显示血清阳性率为62.8%(1786/2844),猪场阳性率为93%(160/172)。基于当前猪伪狂犬病的感染情况,目前开展猪伪狂犬病净化工作与2011年之前相比挑战和难度更大。一些生产管理水平较高的阳性猪场,通过使用高效价的疫苗、强化免疫、不断补充阴性后备种猪、完善生物安全体系等综合防控措施,使得生产成绩比较稳定,检测统计约3%的阳性猪场可以扩繁出完全阴性的育肥猪。河南洛阳一家生产管理较好的猪场进行gE抗体检测,发现仔猪gE抗体(母源抗体)阳性率随着日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到育肥阶段,gE抗体全部为阴性,取得了较好的防控效果。
2011年之前,猪场一般采取种猪群跟胎免疫(产前30d)或者每年普免2~3次,仔猪50~80日龄只免疫1次的方法,就可以较好的防控伪狂犬病,但2011年之后,原来的防控策略已经不能防控伪狂犬病新毒株感染,所以猪场需要增加免疫频率维持猪群较高的中和抗体水平,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防控效果。临床观察统计,对于伪狂犬病阳性猪场,建议使用高效价疫苗,种猪群每年普免4次,仔猪除出生滴鼻外,在保育阶段和育成前期分别注射免疫,2针免疫可以显著减少育肥猪临床病症的发生,但病毒容易在育肥中大猪阶段活跃,主要表现为亚临床感染,gE抗体阳性率升高,易继发传胸、链球菌等细菌病。建议猪场考虑在育肥中期(100~130日龄)进行第3针免疫注射,这样更有利于开展伪狂犬净化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