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点接地:所有电路的地线接到公共地线的同一点,进一步可分为串联单点接地和并联单点接地。最大的好处就是没有地环路,相对简单,但是地线往往过长,导致地线阻抗过大。工作频率低(<1MHz)的采用单点接地式(即把整个电路系统中的一个结构点看作接地参考点,所有对地连接都接到这一点上,并设置一个安全接地螺栓),以防两点接地产生共地阻抗的电路性耦合。多个电路的单点接地方式又分为串联和并联两种,由于串联接地产生共地阻抗的电路性耦合,所以低频电路最好采用并联的单点接地式。为防止工频和其它杂散电流在信号地线上产生干扰,信号地线应与功率地线和机壳地线相绝缘。且只在功率地、机壳地和接往大地的接地线的 安全接地螺栓上相连(浮地式除外)。所谓的单点接地就是在变压器那里,将零线接地,当然用电设备也就是要接零了,当发生零相短路的时候,短路电流会从零线留向大地,在触发保护装置的同时,减少了伤人的危害。多点接地就是重复接地,一般在三相五线电路中出现,多出的线路,就是接地线路,为了能使电网中的接地线路,有足够好的接地电阻,通常接地次数越多,效果越好,这样在电路中的设备发生漏电事故的时候,电流会从pe接地线直接留向大地,减少伤人的危害,以上这两种方法通常不能一起使用,因为单点接地系统,设备肯定要接零保护,如果在这时候还多点的设备接地,会发生其他各种故障乃至事故。
多点接地:所有电路的地线就近接地,地线很短,适合高频接地。问题是存在地环路。为了减小地线电感,在高频电路和数字电路中经常使用多点接地。在多点接地系统中,每个电路就近接到低阻抗的地线面上,如机箱。电路的接地线要尽量短,以减小电感。在频率很高的系统中,通常接地线要控制在几毫米的范围内。多点接地时容易产生公共阻抗耦合问题。在低频的场合,通过单点接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在高频时,只能通过减小地线阻抗(减小公共阻抗)来解决。由于趋肤效应,电流仅在导体表面流动,因此增加导体的厚度并不能减小导体的电阻。在导体表面镀银能够降低导体的电阻。
混合接地:在地线系统内使用电感、电容连接,利用电感、电容器件在不同频率下有不同阻抗的特性,使地线系统在不同的频率具有不同的接地结构。串联单点接地容易产生公共阻抗耦合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是采用并联单点接地。但是并联单点接地往往由于地线过多,而没有可实现性。因此,灵活的方案是,将电路按照信号特性分组,相互不会产生干扰的电路放在一组,一组内的电路采用串联单点接地,不同组的电路采用并联单点接地。这样,既解决了公共阻抗耦合的问题,又避免了地线过多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