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的“开悟”是有明确所指的 ,并且有明确且直接的修行方法。这不是什么神秘的体验,但是是难得的体验,要开悟是不容易的,但是接近正法并不难。到现在我仍然没有开悟,但是在修行的路上。此刻去看我曾经的答案,可以看到自己当时对于“开悟”一词充满臆想,并且因为受到《源泉》一书的影响,过分执着自我,距离“开悟”还远着呢。因为自己修行不到位,我一直都不知道怎么更新这个答案,于是一直摆着,但是如今怕对一些人产生误导,因此又写这一段,算是一个提醒:希望大家不要受这篇答案的影响,如果对开悟感兴趣,不妨去接触一些真正的修行,去看一看佛学的书籍。
原来一切都是那么的美丽,那么的静谧,那么的和谐。路边的野花绿叶是那么的自在,楼管大妈是那么的认真负责,来来往往的行人是那么的可爱,实验室办公桌上堆放的草纸是那么的雅致,昨天抓狂的公式推导也变得如此温顺。原来,自我的迷雾真的妨碍了我们融入这个原本如此美丽的世界。。。原来,世界真的本来就没有痛苦纠结,没有困惑迷茫,它只是自在地,如是地存在着,它的自在本身就是美的根源。对这自在的世界不安与纠结的,是人。
当年,华智仁波切和弟子纽西龙多在石渠修法。二人生活清苦,每天只能吃到一点点糌粑。某天,一位施主供养了一个人参果粉和奶渣做成的大饼。华智仁波切说:“我们分一下,一人一半。”纽西龙多推让道:“上师,你吃就行了,我不要。”华智仁波切说:“拿刀来,我来分。这个饼头在哪尾在哪?”纽西龙多一听这话,心里豁然开朗,就在那一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证悟境界。
还有一则故事是关于麦彭仁波切的。他去求见蒋阳钦哲旺波,被傲慢的侍卫挡在门外。麦彭仁波切奋力把门卫推到一边,强行闯进院内。一进来看见蒋阳钦哲旺波斗篷蒙面坐着,他吓得大气不敢出,低头乖乖跪在上师面前。突然间,蒋阳钦哲旺波从斗篷里伸出头来,一巴掌重重拍到麦彭仁波切头上,大喝:“你是谁?”麦彭仁波切显现上当下便开悟了。(来自知乎)
“开悟”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在内心最深处,自我的那种根本意义上的孤立,焦虑,死亡焦虑,寂寞,无聊的消失,也可以说是有限自我与无限存在之间的那个割裂的彻底消融。但这是一个描述起来很矛盾的体验,在自我融入无限存在后,在内心最深处的地方,一切对比,区别都已消失,时间和状态区分亦不存在了,所以“开悟”这个词也就没有了意义,当然,“没开悟”也没有了意义。所以,可以说,在最根本的意义上,是不存在“开悟”的,也不存在“没开悟”。“开悟”这个词仅仅是一个词,而语言只能描述可以进行区分的世界,无法描述那个区别已彻底消融的境地。值得注意的是,“开悟”,如果非要用这个词的话,仅仅是内心最深处那个境地的“相变”,让你不再有那种本底意义上的孤独和焦虑了,但即使“开悟”后,内心更表层更上层的那些活动依旧不会有直接改变,也许会有间接影响,,你依旧需要琢磨感悟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如何和伴侣相处,如何把工作做好,等等。肯威尔伯在这方面也有诸多论述,他指出,那种认为一开悟就大功告成彻底快乐喜悦的想法是过于理想主义的,很多灵修传统都有这个重大误区。事实上,在欧美弘法的很多高僧大德也要接受心理咨询,本底意义上的开悟并不能直接让更表层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