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疗法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人们在患病时,本能地用手或者石片抚摩、捶击身体的某一部位,有时竟然能使疾病得到缓解。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积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这也是“刮痧”疗法的雏形。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逐渐丰富了刮痧疗法,做了很多论述。唐代人们就有用苎麻刮治痧病的记载。宋代著作《保赤推拿法》记载:“刮者,医指挨皮肤,略加力而下也”,多用于治疗痧症。元明时期,刮痧疗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传统刮痧疗法在世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用瓷调羹醮香油刮背使邪气随降的方法。元代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就对“搅肠沙”进行了论述:“心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俗谓搅肠沙。”王肯堂《证治准绳》、龚廷贤《寿世保元》、张景岳《景岳全书》等著作都记载有关痧症及治痧的经验。所有这些对后世刮痧疗法的发展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元明以后,民间治疗痧病的经验逐渐引起医家的关注,到了清代,刮痧疗法更加成熟,出现了第一部刮痧专著,即郭志邃的《痧胀玉衡》,此书从痧的病源、流行、表现、分类、刮痧方法、工具以及综合治疗方法等方面均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如在治疗方面指出:“背脊颈骨上下,及胸前胁肋,两背肩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痧,用棉沙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软肉内痧,用食盐以手擦之。”此后又出现了另一部刮痧专著———陆乐山的《养生镜》。此二书奠定了刮痧疗法成为一门专科技术的基石,此后论述痧病的专著日渐增多,出现了《七十二种痧症救治法》等10余部专著,刮痧医术也大量散见于其他医学著作中。随着医学的发展,现代刮痧疗法不断改进,如在刮痧工具上,用精制的水牛角刮板取代了过去的铜钱、瓷片等,并将刮痧与中医理论进一步结合,扩大了其适应范围,不仅治疗发热、体表疼痛等病证,通过内病外治的原理,对一些内脏疾患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刮痧疗法的雏形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人们患病时往往会本能地用手或石片抚摩、捶击体表某一部位,有时竟使疾病获得缓解。通过长期的发展与积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砭石是针刺术、刮痧法的萌芽阶段,刮痧疗法可以说是砭石疗法的延续、发展或另一种存在形式。随历史之发展,刮痧未能像针灸等疗法一样得以系统发展,而是流于民间。清代《痧胀玉衡》王庭《序》中所说:“先是乡人用粪秽感痧,例制用钱蘸油而刮,然行之大都为妇人,为名医所不及”。刮痧最初适应证仅为痧证,痧证的记载较早见于宋代王荣《指述方瘴疟论》称之为“挑草子”。元代医学家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对痧证的描述:((/乙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俗谓搅肠沙“。在明代医书中,多沿用了危氏的说法,但将“沙”字变为了“痧”。如明代张凤逵在《伤暑全书》中载有“绞肠痧”一症。清(康熙年间)郭右陶《痧胀玉衡》使痧病的证治始备,在痧病病源方面《痧胀玉衡。痧原论》中指出:“症先吐泻而心腹绞痛者,痧从秽气发者多;先心腹绞痛而吐泻者,从暑气发者多;心胸昏闷,痰涎胶结,从伤暑伏热发者多;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
刮痧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确切的发明年代及发明人,难以考证。较早记载这一疗法的,是元代医家危亦林在公元1337年撰成的《世医得效方》。“痧”字从“沙”衍变而来。最早“沙”是指一种病证。刮痧使体内的痧毒,即体内的病理产物得以外排,从而达到治愈痧证的目的。因很多病症刮拭过的皮肤表面会出现红色、紫红色或暗青色的类似“沙”样的斑点,人们逐渐将这种疗法称为“刮痧疗法”。 民间刮痧法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选取刮拭部位,基本上采取哪疼刮哪的“阿是”穴取穴方法,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发热、中暑、急性胃肠炎、其它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初起,肩、背、臂肘、腿膝疼痛等一类症证。刮痧法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外治法,以其有立竿见影的疗效,既在民间流传不衰,也被医家广泛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