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上衣来说,后背缝、袖窿缝是比较容易出现纰裂的部位,而袖缝、侧缝,在穿着过程中不受力或受力机会比较少;对于裤子来说,裤后缝、下档缝受力大容易纰裂,裤侧缝相对好一些;综合来看裤子受力情况又比上衣容易出现纰裂。但实际考核过程中没有根据不同产品,不同部位制定合理的指标,都是采用同一要求,即100N负荷下缝子纰裂≤0.150px,这就导致了有些童装达不到标准要求,但实际穿着过程中不会出现问题,例如衬衫的摆缝,指标制定的就偏高,经过多年的质量控制经验来看,摆缝在70N负荷下≤0.150px,就完全能够满足消费者正常的穿着。而有些童装虽然达到了标准要求,消费者穿着依然有问题,例如西裤的裤后缝,由于该部位受力非常大,对于一些刚刚满足标准的童装产品,裤后缝在穿着时纰裂的现象还是非常多的,该部位测试条件至少应满足70N负荷下≤0.150px(面料纬向自身弹性超过30%的除外)。此外,缝子纰裂的检测方法也存在一定问题,目前国内童装产品标准中缝子纰裂采用的都是定负荷的测试方法,即在一定的负荷力值下,缝子纰裂的程度,该方法优点是操作方便,对检测设备要求低,缺点是不考虑童装面料自身弹性问题,容易导致很多弹性很好的面料制成的童装虽然检测结果不合格,但实际穿着中却没有问题。对于这些在纺织童装质量控制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关键是如何解决,这值得每一个行业内人士积极思考的,建议:对于标准体系本身存在的弊端,应该从标准的源头抓起,根据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化的进程进行彻底的改革,该舍的舍,该变的变,从而形成一套符合市场规律的标准体系。标准在制修订过程中,标准编制部门应该通过有效的渠道更广泛地倾听各方面的意见,除了专家、面料生产企业、童装织造企业、检测机构外,还应有普通消费者的声音。标准在具体检测项目及具体的检测指标制定时,应对其合理性进行论证,应以满足消费者权益为基础,以方便应用为根本,不应该存在个别指标偏高或偏低现象,也不应该存在标准内容烦杂而起关键作用的内容很少且不利于标准应用的现象。
童装的理化性能指标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只有在穿着或使用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是决定童装是否有良好服用性能的关键因素。因此理化指标的制定非常关键,只有合理的制定了理化指标,才能既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又便于企业的生产控制。而目前国内部分童装标准的理化指标缺乏一定的合理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指标:1、耐摩擦色牢度耐摩擦色牢度分为干摩和湿摩,干摩主要体现在实际穿着过程面料表面的颜色经过摩擦转移到与面料接触物如内衣、皮肤、沙发等的表面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化指标;湿摩主要体现在面料在水湿状态下经过摩擦面料表面颜色转移到其他接触物上,对于干洗类的外衣产品,湿摩对服用性能的影响很小。干摩、湿摩没有绝对的关联关系,即湿摩不好,干摩有可能非常好。总体来说,湿摩对实际穿着性能(正常服用穿着,特殊的环境除外)的影响要比干摩要小得多。目前国内童装产品标准中只有毛类西服、大衣产品不考核湿摩,西裤产品注明了干洗类产品不考核湿摩,其余产品标准都没有相关说明,因为湿摩对干洗类产品的穿着性能的影响很小,对于一些因面料及设计的原因只允许干洗而不允许水洗,并且在洗涤标签中注明的产品就应该不考核湿摩指标。此外,有些童装产品的标准中湿摩指标制定偏高,如单夹童装,对于一些棉麻类的深色产品及起毛起绒类面料产品,即使制定合理的染色工艺,经过彻底的漂洗,甚至采用固色剂也很难达到3级,那么怎能保证由这些面料制成的茄克衫、单夹童装的湿摩擦色牢度达到3级。
最为关键的是对于湿摩擦色牢度要求这么高是否存在必要,是否合理,因为这项指标对正常服用穿着的性能影响毕竟很小。此外,产品标准中应注明,对于没有衬里的童装产品,反面的摩擦牢度也应该考核,因为很多情况下,面料正反面的摩擦牢度是不同的,而反面摩擦牢度在某种程度上对穿着性能的影响甚至比正面还要大,但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却很少要求测试面料反面的摩擦牢度,因此标准中应注明。2、缝子纰裂,指接缝处纱线沿缝线滑移的程度,是童装制成品非常重要的物理指标,也是消费者在实际穿着过程中出问题比较多的检测项目。目前童装产品标准中该指标及考核部位的制定存在一定问题,下表列出了常用几个童装标准对缝子纰裂的要求。虽然指标要求都是≤0.150px,施加的负荷也相同,但却存在着一些不合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