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解释——生物起源是深海中开始的,水的吸收波谱决定了我们的颜色感受的进化起点。完全可以假象一个微波炉太阳,辐射到”地球2号“表面的射频波超级强,至少和蓝紫光一样强吧。用”可见光强度最强“之类理论的各位,这时候是不是就要认为动物们感受射频了?如果假设”地球2号“也有同样的生命产生进程,那么最初的生命仍然是从海洋中的原始汤里诞生的,而海平面以下,微波分分钟就被吸收掉了,最后留下的总是蓝光,那么这些最初的能感光的生命仍然只能感受蓝光。这个星球上进化出来的各种水生和陆生动物最主流的视觉,仍然大概率会是蓝光感光蛋白衍生出来的,通过几亿年演化就能让它们产生"射频感色”?且不说理论上能不能实现,这个进化实现的可能性也低得可以忽略不计。不管从太阳来的辐射是怎么一回事,只要生命是从深海起源的,那不好意思,色觉感受一定是围绕400-500nm这个波段展开的。这和成像系统也毫无关系,毕竟有”成像“功能的动物只占所有动物种类的中的一小部分。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不搞清楚是不是,只能带着答案凑理由。可分辨的视觉波段稳定在人类所谓的“可见光”范围(390nm-700nm)的物种,狭鼻小目仅此一家。这个瞎逼小目主要包括亚非欧地区的“旧世界猴”和人猿总科。除此之外,新世界猴的一部分物种也能有一搭没一搭的看见类似的波长,有的物种雌性能看雄性不行,有的物种只有60%的雌性能看。换句话说,除了人和人在进化中的一小撮亲戚,绝大多数生物的视觉范围都不是可见光波段。例子数不胜数,最有名的,可能是鸟的四色视觉。事实上,从两栖以降的亲朋好友,包括各种两爬,鸟类,都以四色视觉为主。自古以来世界各地陆生的昆虫也是四色视觉为主。长期进化下,适应陆生、日间活动的结果,实际上是四色视觉,而不是人类的”可见光“。但凡走向了其他岔路的物种基本上都是正处于或者祖先处于一些阳光不充足的环境。
陆生动物中,大多数昆虫也有和鸟一样的四色视觉——占据白天的陆空生态位的两大类生物有相似的颜色视觉,可以说是选择压力下趋同进化的一种表现。不过少数昆虫例外,比如蜜蜂就是个三色视觉的例子,不过蜜蜂的”可见光“的区段,其实和鸟差不多,只不过在蓝色到橙黄色波段的感色器兼并成了一个,省了些材料,损失了一些分辨率和红光感受能力在鸟和昆虫中都还有一些奇葩,多达五个感色器,如蝴蝶和鸽子,不过到底整这么多感受器有没有卵用现在还没有个定论。而在没上岸(绝大多数的鱼)或者又重新下海的生物中,绝大多数,只有单一色觉,完全色盲,比如海豹。
鸟的四个感受器可以让其识别丰富的紫外区段,从紫光到橙黄光,以及一小部分红光。人类完全看不到紫外线,但是由于有两个感受器干的几乎是一样的活,所以在红光感受上可以叠加,比鸟类稍胜一筹。两相比较,就能看出来鸟的这个感受器进化得那叫一个不多不少,等距排列,恰到好处,人的那套感色系统就怎么看怎么像临时生拉硬凑的。事实还的确如此,鸟这套系统是从所有四条腿的动物的共同祖先那一步步进化到现在的,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考验,简直完美。而人类和绝大多数哺乳类的共同祖先就比较捉急了,被当时一统天下的大小恐龙搞得只能夜里偷摸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