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其他地区,我的家乡属于那种落后的,而且灯会一般都是没有的,自己处在的位置相对偏僻,晚上从来都没有到过其他地方,尤其是那些节日里。一般节日里才有灯会,灯会都是来庆祝节日的,大家一起玩耍,猜猜灯谜,晚上有好玩的事情,这一年里,也会特别的开心的。
灯会都是古代的习俗,在古代的时候,人们是没有电灯的,只能通过油灯或蜡烛来照明,而灯越多的话,人家就会特别的多,这个地方就会特别的热闹,到了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把灯全部点上,这一天就会特别的好玩,那个时候的晚上就像白天一样,可以在晚上尽情的玩耍,不用担心天黑看不清东西。
这样灯会一般都是元旦七夕等节日的。这个时候人特别多,在七夕的日子里,男女总会在晚上出来,大家都知道是为了什么吗?还不是为了找对象啊,在晚上一起玩耍,看到中意的人,就可以和他一起玩一玩,最后就慢慢的在一起了。
相对于其他的国家来讲,我们的国家是非常团结的,有很多民俗都是坚持下去的。我们过各种各样的节日,只要是我们国家的节日,我们都会在各种地方都会有的。我们属于同一种民族,中华民族,所以我们更尊重我们自己的习俗。
我觉得灯会也是一件特别好玩的事,如果自己能够穿越到古代,好好的感受一下灯会的话,那也是特别好的,一般灯会出现的时候都会有很多文人,自己想成为一个文人,然后在灯会的时候使劲的卖弄自己的文采,猜灯谜写诗啊,做各种各样的事,卖弄自己才华,积极的表现自己,那该多好啊。
其实我的老家那边是没有什么灯会的,只有一个是正月初九的庙会,以及正月十五的元宵晚会。但是我小的时候,在元宵节那一天,老一辈的人们倒是喜欢给我们买一些小的花灯,然后在晚上的时候有时也经常会在我们那边的人名广场那一块放一些孔明灯之类的。
但是这么些年下来,年轻一代的人已经很少会放花灯、点孔明灯灯之类的了,基本上都是一对一对的情侣在那里放烟花了。
但是作为一个在比较传统的家族中出生的人,我的母亲倒是也告诉过我一些关于以前元宵节灯会的事情。据说是以前有一个皇帝因为做了个噩梦,害怕被神仙火烧京城。所以在城中点起无数灯笼,做成被大火烧过的样子,从而逃过一劫。
具体是否可考究已经无所得知,但是听说我的家乡那为了保护历史文化,而准备专门建一个开灯会的地方,一到晚上都是灯火通明的。或许这也是灯会一直长久不息的一个重要原因吧。只可惜因为学业原因两年都没回家了,倒是对这有些好奇。
不过我认识一个来自云南自贡的大学同学,他曾在与我闲聊时偶然提起过他们那里的灯会特别有名,甚至被人们称为灯城,可见一斑。
在那里,灯会已经不在仅仅是普通的灯笼之类的,还引进了许多先进的技术,与现代的光电效应等结合,形成了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同时又贴近了生活,以灯会的形式讲述了很多民间故事。
中国的古典文化很好,只是很少能与时俱进,这或许是灯会长久不衰的另一个原因吧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迎来的就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根据文献记载,早在南朝伊始,国都南京城内就举办过元宵灯会,是中国最早记载的灯会。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和天下太平,张灯结彩的景况,开始从深宫禁苑、宗教场所走向民间大众,“灯火满市井”的场景颇为壮观。对此,梁简文帝萧纲、陈后主等都曾用生动的诗歌,描绘了南朝利用灯彩来增添节日气氛的社会风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