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狭义的江门是仅指竹排头以西,羊桥市以东,江门河以北,高第里以南的范围。广义上的江门可以扩展到整个江门五邑地区。这两个范围我觉得都不是提问者或者我认为中的江门。在我认为江门,在风水范畴讨论的江门应该分两部分讨论,第一是指蓬江河北岸一带,现在的长堤、水南一带,以及东至炮台、甘化厂、北街等一带。这个区域连贯了北街港至堤西路,包括了历史上的“江门镇”或者“江门城(KongmoonCity)”及旧蓬江区的主要部分,这个地方我称之为“老江门”吧,这是也我讨论的是核心部分了。另外,我更个人更倾向于将蓬江、江海、新会三区一起讨论,我在此称之为“大江门”,当然叫“大新会”也是可以的。原因有三:蓬江区和江海区的属地原来均属于旧新会县;山水相连,地形地貌更加接近——典型的珠三角的河网交错冲积平原,和五邑地区的其他的四市山地坡地为主的情况也有所不同;三区之间的人口流动更加频繁,老江门的很多人是来自新会。风水讲究的是藏风聚气,聚而后动。在讲江门风水之前,先讲风水在此讨论的重点:地运,山形,水势。地运就是机会,山形水势就是指本地的山水面貌,所谓“山管人丁水管财”。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最重要的是“水口”,水就是财,财动而人聚。人是追逐生机而来的,有水自然有生机,运至之时必能聚旺人事,发展成为都市。水是城市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讨论江门的经济活动必先由水讲起。山代表人丁,山形对居室有吉凶之影响。好的山形能够给让人安居乐业,差的山形则让人辛苦易病。江门的山形普遍较好,使江门成为一个可以让人安居乐业的地方。我会在后面讨论山形对江门的影响。
江门正如同佛山一环的作用,加速了佛山城市的融合。江门大道的作用也是加快了江门的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的融合。三地的会因为江门大道的链接而加速了内部交流,进一步加速了本地的经济发展,从而打破了地域上的隔阂。加快了地运的传递,将自广州而来的地运快速带来江门,然后在进一步到大广海湾。道路的意义在于加速地运。对于江门而言,任何一条链接珠三角发达地区的道路都是加速本地的发展的速度,多一条道路将会为江门创造更多的机会。道路的速度越快,对经济的加速是越快的,但高速公路的收费站会降低了这个速度。而江门大道是一条不收费的高速公路,对江门承接广州佛山而来的地运绝对是极大的提速。事实上,除了江门大道及江顺大桥外,江门在八运以来做的很多工作都是一路向东的:中江高速,滨江大道,广珠城轨小榄到江门支线,佛开的高速的扩建,在建的广中江高速(原名江番高速)、规划中的中开高速等等。这些措施都在加速江门的地运。地运上去了,人才和资金就是到来,经济上去也只迟早的事。
据历可查,新会的贸易中心在过去的一千数百年一直在做一个向东移。西江水带来大量的泥沙不断改变着本地的地貌,可以讲,码头的位置早就了贸易中心的位置。码头的位置一路由西往东迁移,从最古老的司前,到近几百年的会城、都会、江门最后到了北街,贸易的中心也随之前往一路往东,到了江门。若非建国之后国情的改变,那么我相信江门的贸易中心最终会移至北街。这个变化在交通工具也是相当直观,由乡间小船到内河轮船、最终到远洋货轮。但区域的行政中心却没有伴随码头东移,从司前、会城、都会然后回到了会城,没有随迁到江门。贸易中心和行政中心由此分开,各自演绎,当然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