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过程大约是:地球形成初期的二十多亿年里,地球大气处于负氧状态,可能与熔岩冷却消耗有限的氧气有关。到24亿年前地球上发生了一次“大氧气事件”(GOE),大气层中的含氧量达到1-3%。有研究认为可能与叠层石发育有关(?)。此后近二十亿年一直保持这种低氧比重直到7-6亿年前,在这一亿年间,大约是“雪球地球”时期结束后,又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造氧事件”,目前推测是大陆普遍覆盖着浅海湿地,蓝藻繁殖迅速,使得氧气比重从1-3%上升到10-12%左右。由于含氧量的提高,导致了“埃迪卡拉纪软体生物兴盛”,并进而促成了“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但当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比重更高,气候温暖,大陆聚集在赤道附近,高大的蕨类植物生长茂盛,植物间的密度极高,树与树之间的间距甚至少于30厘米,在光合作用下,植物生长消耗二氧化碳,并吐出大量氧气。由于木质素的形成,而分解植物的菌类尚未出现,导致大量的碳随着植物的生命周期而被固化沉积到地下,使此后的石炭纪高质量煤矿的形成成为可能。与此同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比重下降,氧气比重大幅度上升,在石炭纪后期达到地球历史上大气含氧比重最高的阶段。
二叠纪末,大约2.5亿年前,地球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生物灭绝发生,90%以上的生物灭绝了,西伯利亚地区大规模的熔岩涌流,地壳内部的二氧化碳甲烷喷出,整个大气层的构成改变,含氧比重急剧下降。直到三叠纪中期,地球环境才趋于稳定和改善,生物植物再次繁荣,气温升高,恐龙的时代来临。这个繁荣一直持续到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在小行星撞击优卡丹半岛并形成CHICXULUB陨石坑之前,地球上已经再次开始地壳的破裂,发生在印度的德干高原地区,形成大规模的熔岩“省”。而小行星的撞击更是加剧了地壳的变动,在此后的近百万年里急剧地改变了地球的生态,造成了恐龙的灭绝和哺乳动物的兴起。同时,大气成分中的构成也再次发生改变,氧气的比重逐步下降到目前的水平。
肯定的是氧气的变化与生物的发展息息相关是真,所以生物出现可以是氧气事件的一个侧面证明。因为现在的观点和材料和很多,我自己也很混沌。
例如 阿木林文中的:“二叠纪末,大约2.5亿年前,地球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生物灭绝发生,90%以上的生物灭绝了,西伯利亚地区大规模的熔岩涌流,地壳内部的二氧化碳甲烷喷出,整个大气层的构成改变,含氧比重急剧下降。直到三叠纪中期,地球环境才趋于稳定和改善,生物植物再次繁荣,气温升高,恐龙的时代来临。这个繁荣一直持续到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在小行星撞击优卡丹半岛并形成CHICXULUB陨石坑之前,地球上已经再次开始地壳的破裂,发生在印度的德干高原地区,形成大规模的熔岩“省”。
而小行星的撞击更是加剧了地壳的变动,在此后的近百万年里急剧地改变了地球的生态,造成了恐龙的灭绝和哺乳动物的兴起。同时,大气成分中的构成也再次发生改变,氧气的比重逐步下降到目前的水平。”现在有人不赞成“90%以上的生物灭绝了,” 呵呵,这个确实很难说,因为远古的化石一是最难保存,很多没有“硬体”可存,二是存下来后期也容易破坏。三是生物演化规律尚有争议,达尔文主义与“生物大爆炸”并存。
例如鸟类的远祖现在基本确定为恐龙中的一部分。所以,原来有多少,怎么演化的,到底灭没灭绝?现在还说不清楚。还有赖于地质工作者,从地质工作中寻找更多的证据。
也就是说无论在正常状况还是在跑步状况下,夏季吸一口气能吸进来的氧气比冬季要低10%以上,所以有些人感觉胸闷气短,时不时深吸一口气。跑步时为保证氧气摄取量,必须加大呼吸深度和频率,所以更累。
那么在夏季有没有一个相对较好的煅练时段呢?相对来说,有。
地面气压在一昼夜内,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次高值,还有一个最低值和一个次低值。最高值出现在9~10时,次高值出现在21~22时。最低值出现在15~16时,次低值出现在3~4时。
根据上文所述,夏季含氧量相对较高的时段:天气晴朗的上午9-10点,当然,在这个时段首先要忍受太阳和高温。还有晚上9-10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