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楚是一个阶段,在秦是一个阶段,在燕为质是一个阶段,在义渠是一个阶段,回秦又是一个阶段。有些观众无限放大宫斗的戏,而忽略了那并不是这部戏的全部。她的感情也有几段,但问心无愧,并没有别人攻击的水性杨花、绿茶婊。在这里,我想分析一下芈月的性格特征,除了明显的:倔,爱出风头(无须否认这一点,试想,哪个成为人上人的女子,不是爱逞能的呢),
有政治头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对待亲近的人,而且必要解释清楚事情的时候,瞬间情商为零,也就是---太不会为人处世!小时候被误会偷东西,不解释不示弱;侍寝后,面对芈姝的各种误会而产生隔阂,心里清清楚楚两个人中间有什么不对劲了,而不知道从何下口,不知如何挽救友谊;子歇的死而复生,惯性告诉她要跟子歇走,回来生活那么久的秦宫,却割舍不了大王和孩子,不知如何是好;大公主为苏秦说话,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大公主对苏秦有好感,而她蒙在鼓里,被误会也不知如何跟大公主解释;最后,不想让皇上立稷儿为太子,用了最简单粗暴的手法,反而引起大王的不悦
从后宫撕逼的角度,我承认,如果以甄嬛为参照,的确撕逼不激烈。嫁到秦国后,后宫里的一些小配角总是起不了撕逼的推波助澜的关键作用,而是以明哲保身为上,遇事要么退,要么撞,而不精妙。芈姝身为王后,与芈月有间隙之后,也害过芈月几次,总是适得其反,让芈月处于上风,次次失败而告终。这种戏码,是不是让给观众看了,好没意思?但你可知,此后宫非彼后宫,不可同日而语,尽管都为宫斗剧,但两剧的格局不一样。下面我就以甄嬛传和芈月传的对比来讲。
甄嬛处于清朝前期封建集权最大化的时期,后宫妃子每日要做的事情就是争宠,女人间的勾心斗角,所以造就了甄嬛传的后宫撕逼的故事,你可以看到甄嬛传的前两集,甄嬛就进宫了,她一生的荣辱,都在雍正的后宫里了。
芈月传则不同,她们生于战国七雄的年代,每个人都带着政治目的来完成政治婚姻,走到哪里,都要维系的母国的安危,这就奠定了,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要考虑是否会给母国带来利益,或者灾难。后宫里的女人,行动切不可不顾虑大局。所以你能看到,前期,后宫闹事最严重的是魏夫人,一来魏国势力在秦较强,二来她执掌多年大权,不能放下身份面对新王后,一旦她示弱,她儿子更无可能当上太子之位。其他人呢,那些小国来的人,只能依附于势力较大的人,自己与母国无恙便好。
芈月传的确是一部非常动人的爱情剧作,改编也好,有悖历史也好,只说感情这一个方面,怎么能说刻画的不动人心弦,不激荡回肠。敢问为何女子一定要时时温柔才能吸引异性,为何机智才华,大勇大谋,坚韧克己不能打动人心?更可笑是有人居然说这样的女汉子怎么会有男人喜欢,我敢问发表这样的评价前,您是否认真的看过这部剧,芈月于其中真如是所说是一个不懂揣度男人心思不会发挥女性魅力不会在恰当时候用女人专有手段制服异性的低情商girl吗?我不否认孙俪的表演可能是过于用力了一些,但细节处那些婉转的眼神,
难道不足以传达出这个女子那种化利刃于指尖柔情的妩媚和机智吗?电视剧不能演出所有你们所希望看到的情节,男女之事自然要有所隐晦。对于三段感情,最打动我的无疑是秦王那段,所谓如兄如父,其实也是知己之间的另一种契合啊,虽然于秦王的角度可能确有遗憾,但芈月从一个执拗简单的小女子,心中只有小情小爱,到心怀天下的王者气度,一统山河的大作为大风范,这种蜕变升华,却不是每一个男人都能给她的。秦王去世那个片段,我看了两次,也感动了两次。那处芈月哭,不单是因为所爱之人已逝,再无人爱她,否则怎会有跟义渠君的后话,她本来对待感情就拿得起放得下。也不单因为怕失去大王庇荫,被米姝迫害,否则为何在被驱逐出秦的时候丝毫没有惧色,她人生的前十余年打下的底子怎么害怕流离失所的窘境。我以为她最痛彻心扉的原因,是世间再也没有像赢驷这样懂她,知她,容她,依她的男人了。只有赢驷才有如此智慧能让她成长蜕变,为她打开世界的窗口,看到更辽阔的天下,激发她内心更大的智慧谋略;只有君王的气度才能包容她或为亲人乱阵脚差点破规制的冲动,因为他能懂她的善良;更只有赢驷,虽尊为一国之王,却也愿意为了芈月一笑而俯身背之;弥留之际,也不忘要为她们母子二人筹谋,却仍然守住大秦的大利益而不偏袒徇私废后易储。如此种种,怎么能不让芈月痛彻心扉,不能自已?这种家国天下的大情怀怎么能不让人感动? 所以这段感情私以为刻画的实在精彩。非要我挑毛病,只能说,剧中芈月芈姝最后争斗中的表演太过于用力,眼神太凄厉狰狞…可能换种表演方式更妥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