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脉根(学名:Lotus corniculatus L.)又名五叶草(四叶草),多年生豆科百脉根属草本植物,原产欧亚大陆温带地区,中国河北、云南、贵州、四川、甘肃等地均有野生种分布。花期5-9月,果期7-10月。1980年以后,中国一些科研部门从加拿大等国引入百脉根栽培品种,广泛用于果园生草、绿肥、草场改良及牧草。
多年生草本,高15-50厘米,全株散生稀疏白色柔毛或秃净。具主根。茎丛生,平卧或上升,实心,近四棱形。羽状复叶小叶5枚;叶轴长4-8毫米,疏被柔毛,顶端3小叶,基部2小叶呈托叶状,纸质,斜卵形至倒披针状卵形,长5-15毫米,宽4-8毫米,中脉不清晰;小叶柄甚短,长约1毫米,密被黄色长柔毛。伞形花序;总花梗长3-10厘米;花3-7朵集生于总花梗顶端,长 (7) 9-15毫米;花梗短,基部有苞片3枚;苞片叶状,与萼等长,宿存:萼钟形,长5-7毫米,宽2-3毫米,无毛或稀被柔毛,萼齿近等长,狭三角形,渐尖,与萼筒等长;花冠黄色或金黄色,干后常变蓝色,旗瓣扁圆形,瓣片和瓣柄几等长,长10-15毫米,宽6-8毫米,翼瓣和龙骨瓣等长,均略短于旗瓣,龙骨瓣呈直角三角形弯曲,喙部狭尖;雄蕊两体,花丝分离部略短于雄蕊筒;花柱直,等长于子房成直角上指,柱头点状,子房线形,无毛,胚珠35-40粒。荚果直,线状圆柱形,长20-25毫米,径2-4毫米,褐色,二瓣裂,扭曲;有多数种子,种子细小,卵圆形,长约1毫米,灰褐色。花期5-9月,果期7-10月。
百脉根种子田播种,用国家或省级牧草质量标准规定的Ⅰ级种子;收草地,放牧地播种Ⅰ、Ⅱ、Ⅲ级种子均可。百脉根种子硬实率高,播种前要进行硬实处理,处理方法有:有机械法擦伤种皮,用温水浸泡24小时,晾干再播;用浓硫酸浸泡20~30分钟,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再播,播种量因利用目的而定,种子田条播,每亩0.4~0.5千克,行距30~40厘米。收草地条播,每亩0.5~0.6千克,行距20~30厘米,撒播0.7~0.8千克,与禾本科牧草混播,百脉根占40~50%。播种深度1~2厘米。
播种期因地区间气候差异而不同,寒冷地区应早春播种,温暖地区可以春播,也可以夏播和秋播,秋播不应迟于8月下旬,要使幼苗有1个月以上的生长期,以利越冬。补播改良天然草地的可以在入冬时寄予过冬播种。建立永久性人工草地时,可以单播,也可以混播,常用适宜混播组合草种有草地早熟禾、无芒雀麦、鸡脚草、多年生黑麦草、高牛尾草等。混播比例,百脉根占40~50%为宜。在进行纯种繁育时,可用根或茎切段扦插繁殖。在补播改良天然草地时,可调整控制利用,以利种子充分成熟,便于藉种子自然落粒,自行繁衍改良。
别名:乌足豆、牛角花、五叶草。生物学特性:百脉根是豆科百脉根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粗壮,侧根发达。分枝众多,丛生细嫩,光滑无毛、匍匐生长,茎上又可生出大量分枝,单株覆盖直径可达1.7-2.0米。百脉根喜温暖湿润气候。幼苗易受冻害,成株有一定耐寒能力,在-3-7℃低温下茎叶枯黄。亦耐301-35℃的高温。在亚热带冷凉地区亦可生长。长日照植物,需16-18小时日照,短日照情况下开花减少,出现匍匐或呈莲座状生长。不耐荫、喜肥沃、灌溉良好的粘壤土生长。砂壤土,土质浅薄,微酸与微碱土壤均可适应。适宜的土壤pH为6.2-6.5。湿度过大时幼苗生长缓慢,根瘤形成与固氮能力均受抑制。在排水不良的地区亦能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