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生物都是可以永生的,比如所有的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和古细菌)都是如此,只要外界条件合适,细菌永远不会死。
一部分真核生物也是不会死的,比如海绵和水螅这些低等水生生物都是不死的,当然前提是环境适宜,食物充足。
有人说如果生物不死就不会进化,这是不对的。因为我们这里所说的死指的是自然死亡,但实际上大自然充满变数,即使你自己不会死,也会因为找不到食物饿死、找不到水渴死、被别人吃掉、被野火烧死、被飓风吹死……老天爷有各种办法杀死你,世代更替总是能进行下去的。当然了,对于某些高等生物而言,在某些局部地区,不死是会有害的。比如非洲草原上的狮子如果不死的话,羚羊是不够吃的。同理,蒙古草原上的兔子如果不死的话,草大概也是不够吃的,但大多数情况下各种生物都是互为敌友,彼此牵制的,所以即使你自己不死,也总有被别人吃掉的那一天。
真正意义上的自然死亡指的是衰老,也就是说身体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越来越虚弱,或者越来越容易生病。衰老这个特性不是普世的,只存在于真核生物当中,所有原核生物都没有衰老这回事。
为什么真核生物会衰老呢?这是个非常经典的“千古之谜”,很多人都在研究它,产生了很多新理论。我个人推荐一本书,书名叫做《The Vital Questions:Why Is Life The Way It Is?》,作者是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Nick Lane教授。这本书出版于2015年,版权已经被后浪出版社拿下,但不知为何中文版一直没出来。
简单说,Lane教授认为真核生物细胞内有两套基因组,遵循完全不同的进化模式,因此两者之间是不太可能永远兼容的,衰老就是这种不兼容的结果。
长生不老是很多人(不知道其他生物会不会也有类似的想法)的梦想,原来一直觉得这是一个极其愚蠢,且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妄想。其实仔细想来,要想永生,首先得严格定义什么是永生。放弃肉体,只保持记忆,算不算永生?或者只保留一部分肉体(比如头),算不算永生?如果算的话,这一目标也不是一定不能实现。随着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得飞速发展,那里不行换那里,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逐步实现。这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如果我们很确定地知道自己能活五百年,五千年,甚至五万年,我们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如何面对家人和朋友?如果我就是不想活了,别人非要救我,怎么办?
在物理学领域,制造永动机一直是一些科学达人不懈的追求,即使在能量守恒定律面前也毫不退缩。这种想法是好的,勇气也是可嘉的,但是在现有物理框架(能量守恒定律是基本律之一)下去突破能量守恒的约束,就如同在在相对论体系中试图去超越光速。
地球和太阳都是有生命周期的,我们之所以能这么准确地预测太阳的生命周期,是因为宇宙中的恒星不计其数,我们很容易找到参照物。而生物不选择永生这条进化方式,不是生物不想这么做,而是环境不允许这么做,个中缘由,实难说清,毕竟我们对周围的认识才刚刚开始,既没有实证,也没有反例。
这个问题我小时候也想过,不过想着想着我就意识到自己犯了个巨大的错误,那就是,各种生命形态进化到今天,并不是有明确的目的的,而是“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结果。所以并不是为何生物不选择“永生”,而是“永生”的生物在自然演化中并未具有优势。那么为何永生反而不具备优势呢?
我想了想,觉得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甚至是贫乏的。即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有大量的人类处于温饱线以下,每天都在生死边缘挣扎。所以一个永生的物种,先出生的个体必然会压榨后出生个体的生存空间,最终造成新个体根本无法生存。
第二个原因则是基因组的多样性。一个永生的生物种群,繁衍的频率必然会大大降低(否则短时间内就会将所有生存资源消耗殆尽),这样一来,基因重组、基因突变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生物的性状也就会常年保持不变。而生物在演化中能够保持不灭绝的一大原因就是对复杂多变的环境高度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是不可能靠单个生物个体完成的,只能通过一代代生物体的自然选择,将适应性高的基因遗传下去。
因此如果可以营造一个物质资源极度充裕、稳定不变的环境,那么永生或许对生物种群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在目前的自然界中,“永生”只会加速物种的灭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