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的本质是脑科学研究最核心最困难的问题。回答很多,大多是摘自其他资料,我来简单说点自己的观点吧。(仅仅是观点,有待进一步验证)。根据对中枢神经在信息处理中的架构和投射链路,我个人分析认为:意识的本质是大脑对思维活动的自我感知。大脑进行思维时,也即大脑联合皮质的神经网络在进行思维活动时,信息处理主环路的相关神经元的激活发放,其轴突一方面向前面其他神经元树突形成兴奋传递以继续维持思维活动,另一方面还同时发侧枝向感觉皮质(尤其是联合感觉区)的神经元形成回馈投射,使得联合皮质思维通道的神经元活动被皮质感觉区所感知,于是,大脑便感知和意识到“我”的思维和存在。所以—— 联合皮质的神经元活动通过侧枝向感觉皮质的回馈投射,使感觉皮质能够对联合皮质的思维活动产生实时的自我感知,这便是意识产生的本质。根据分析,这一联合皮质思维活动向感觉皮质的回馈投射和自我感知的生物学意义,本来应该是将思维过程产生的中间信息投射到感觉区,把中间信息作为新信息进行输入,并与原有信息进行重组,(包括对新产生的中间信息的记忆,这种记忆首先表现为工作记忆,之后在某些情况下再转化为长时程记忆和长期记忆),以此更新和完善其信息结构。但 正是由于这一重新投射,使得思维过程能够被大脑的感觉皮质所实时感知,使我们“知道”和“意识”到思维的内容和过程,才使我们产生了这种奇妙的“意识”。回答的内容比较简单,摘自自己未发表的文章的一小段。
首先是一个坏消息:至今学术界无法给“意识”一个准确清晰的定义,并且不清楚是否将来可以。甚至“情绪”、“意识”这类早期心理学和哲学产生的分类也在被一些研究者质疑。从“意识”不同的角度来看“意识”都会有不同的解释,其实我们还是在盲人摸象而已。
其次是一个好消息:人是不满足于未知的,无论是否有清晰的定义,我们都会提出种种假设来解释意识的种种现象(如:自我意识、感官感知、空间感知、情绪感知、思考等)。而对于意识的解释无非以下两类:非物质(主要是灵魂假说)在非物质的解释里,有新理论认为“意识”是脑的一种输出,从脑输出到灵魂。就像人使用电脑一样,灵魂使用脑,所以“意识”其实是灵魂的感知。物质(主要是基于脑的物质基础假说)虽然我们尚不能对意识做一个清晰的整体的阐述。但是,对于统称为意识的各个具体行为,学术界已经有很多可观的研究成果。并且趋于公认所谓的“意识”是这些方面在进化中共同结合的产物。感知:感受能力的存在从很多单细胞生物就存在,如草履虫的应激性。对于感受本身来说,并不是意识。是意识的部分叫做感知,“感知”这个中文词真的很贴切,不但要感,还要知!而知的过程就涉及另一个方面——“自我意识”。
神经元之间存在电化学突触,它们连成若干类型的通路结构(直流串联/环路增强/反馈抑制/etc.)信息通过电流的传导、增强和减弱得到传递和表达。在这个微观层面上我拿不准其中的化学过程该怎么算。宏观讲不同脑区神经元的不同激活/抑制状态介导了不同神经活动。在这一层面上微观物理现象的积累产生质变,不知自组织系统还在不在物理学研究范畴。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精神活动当然是物理现象。但是从精神的角度看,精神活动又跟物理活动有什么关系。就像一座冰山,从海面上看和从海面下看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这并不是说明哪一种看法是对的,哪一种是错的。现代人在科学方面产生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在精神方面,还是如此地贫瘠,至少西方主流文化是这样。
我认为是意识活动,不对 ,不对啊!她就是意识层面的,和什么物理化学的无关啊!
精神活动即意识活动,即人体物质间能量运行,即物理现象。
精神活动的载体是什么 是大脑!大脑是是什么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