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 十一定律(Tens Rule): 引入(import) 、逸出(escape) 、种群建立(establish) 和危害(pest)是一个外来物种从进入新的生态系统,到造成生态危害的四个阶段。外来物种从一个阶段转化到下一个阶段,成功的概率只有约10%。早在人类发明远洋航海技术前,生物就会借助风和候鸟迁徙的方式传入其他区域。但对于外来物种来说,新家并不一定是“没有天敌”的乐土,它面对的挑战有很多,比如外来种个体太少导致的近交衰退;土壤气候不适应等。如果用概率来打个比方:如果1000种没有被定向筛选的生物被农民带到了新的大陆;只有100种能逃出农田在野外被找到;只有10种能在野外繁衍几个世代后,慢慢地越来越适应新大陆的环境;但其中只有1种能完全适应当地环境,发展出稳定年龄比和性别比的种群,可以快速繁殖和扩散,同时恰好当地又缺乏控制该物种的生态调节机制,于是该物种开始野蛮生长,对当地生态造成破坏。所以如果一个物种被定义为了(Invasive species)入侵物种,那一定是过关斩将,通过了上述的四个阶段的考验。不是所有的外来物种都叫做生物入侵,入侵物种只是引进物种的子集,它们中的千分之一的佼佼者。于单个物种来说,物种入侵并不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在今天,人为导致的物种引进占了物种引进的97%,随着农业文明和交通技术的发展,动植物微生物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体量是庞大的。农作物是人类驯化后的植物,一般来说当年选中培育的时候,人们会优先考虑其在农田里经济效应而非它在自然界竞争力。但即使是这样,一些被引入的农作物还是有着一颗去野外战斗的心,比如题主提到的辣椒。 辣椒原产于美洲,内含的辣椒素能让人的脑下垂体分泌内啡肽,感觉爽爽的。于是墨西哥原住民开始人工种植这种爽爽的茄科植物。1493年哥伦布把辣椒带到了欧洲,100年后明代养生学家高濂的《遵生八笺》印行,第一次书面记载了“番椒”,这标志着中国人也开始吃辣椒了。番,是西方民族和西方国家的旧称。辣椒叫做“番椒”,妥妥的外来农作物。
外来入侵生物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是缺乏天敌,而中国人是一切好吃的生物的天敌……且不论花生这种出了农田不能活的,小龙虾繁殖力超强,再哪都能活,不是照样被中国人吃到涨价再涨价。 的外来入侵生物,比如水葫芦,比如蓖麻,要么是不能吃的,要么是不好吃的,要是有人从蓖麻里提取出什么壮阳滋阴的东西,或者发现水葫芦特别好吃,很快它们就要绝种了蓖麻原产于非洲,蓖麻毒素毒性强烈,吃个几颗蓖麻籽轻则跑肚拉稀重则嗝屁。但蓖麻油在工业上作润滑剂、增塑剂、乳化剂,也可以做制造表面活性剂、泡沫塑料的的原料。我小时候看过一篇很老的科普小文章,说蓖麻浑身都是宝,除了蓖麻油能给祖国工业添一把火,蓖麻杆子还能造纸,渣滓能喂猪,号召农民朋友们都去种蓖麻。
花生玉米辣椒,严格来说,没有影响亚洲大陆的生态。但是花生玉米辣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亚洲的农作物种植面貌。花生玉米都是明代就进入了中国,另外还有一个地瓜,也是明代末年引进了中国。这些外来物种,主要是hi就是高产。使得原来在本土大规模种植的高粱,谷子,大豆,荞麦,种植面积开始减少。花生作为油料作物,代替了芝麻,玉米代替了高粱,地瓜代替了高粱和荞麦。当然造成危害,而且危害极大。看看这些外来品种导入中国前的名著水浒,山东还有老虎,你看看现在除了动物园山东还有老虎吗?这些外来物种直接导致人口成倍翻番,野生动物空间越来越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