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业学生已无力吐槽。我们不是算命先生,毕业不当心理医生,不会讲心灵故事,不是疯子,我们是正常人,生气了也会骂人,我们也有自己的爱好,另外我们平时也是吃馒头的。
①“哎,你是学哲学的,那你们都学啥啊?”
对曰“这个按二级学科可以分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美学……”
“行了,行了,别说了,真是学哲学的,说话一套一套的……好高深啊!”
②“你学哲学?毕业了干什么工作,做心理医生啊,啧啧,好高深啊!”
③“你学哲学?你肯定会算卦看风水,你帮我看看我家家具摆的能招财么,我是再买个招财猫啊还是貔貅啊?”
④“你学哲学,你给我讲讲‘人生一定要看的13个哲理故事’和‘职场的处世哲学’啊!你不知道?那你学哲学干什么?”
⑤”你学哲学,学那玩意有啥用啊,我听说那谁谁谁,学汽修,卖轮胎,一月挣好几万呢。那些父母的钱上大学学些没用的东西。”
⑥“呦,说你两句还急了,你不是学哲学的么,你自己不会调节啊。”
以上这些的确是我亲身遇到的一些尴尬,一部分人把哲学当成厚黑学,也有人把哲学看成研究风水,把学哲学看成心灵鸡汤的熬制者,也有一部分人衡量一个专业的好坏先看毕业能干啥,工资高不高(工资方面的尴尬,我能理解但不敢苟同)。
哲学前辈们治学严谨,甘于寂寞那不能说明哲学就和书呆子,看破红尘挂钩吧。
“你看到的就是你想看到的”,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我承认哲学算一个比较冷门的学科,冷门的原因不是脱离了生活,是一部分人“自以为然”。
善待你身边学哲学的人把。
作为一个哲学系毕业,本科期间成绩还挺好的青年,对于这个问题真的有话说:
1、虽然哲学被划归为人文学科,但是:我觉得它接近于理科的思维方式。(主要说的是西方哲学,中国哲学相对特殊,单论)。理科的基础是数学,哲学的基础是逻辑学。两者都强调推演。
2、哲学是(伪)马列主义。由于中国教育体系里,对于政治教科书的编纂的原因,很多人对于哲学的初步认识都是“物质决定意识”,“吃人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每个毛孔里都滴着血”的政治教条主义。没错,这些都是马克思的主要观点。但就像说“恒大是冠军”一样,每个观点是要结合语境的,在中国职业足球的语境里,这句话是真实的,在世界足球的语境里,这个观点就是荒谬的。同理,我们在中学学习的政治教材里,马克思的主要观点都是作为标语和口号在传授,其实所有主做的价值都在于告诉你“这个观点是怎么得到的”,很可惜,没有。
3、哲学需要背。坚持这个观点的同学,肯定在备考的时候,特别受伤,不怪大家。教育体制的原因。还是要说到逻辑学。学逻辑学就跟学数学一样,强调的是严密性,是在公理基础上的分析。你知道,哲学的考核方式,最终看的是论文,看论文里你对某一观点,现象的认识和拆分,论证——基本上是对你思维严整性的考量,对你思维延展度的体察。不用背,别担心。
1. 对哲学家的误解:一堆疯子在钻研一些这辈子都没办法用的东西。有个很经典的小故事:古希腊的一个小女孩问一个哲学家:你每天走路都看星星,那你被时候绊倒是太可悲了。实际上是:除了天生高富帅的哲学家们,哲学家基本上都当哲学老师或者当过哲学老师,这些钱足够他们生活。而在当哲学老师的时候,也可以了解自己喜欢的内容。
2.对哲学就业的误解:我在美国读得哲学,据说是就业排名第五。第一就是经济啊,CS之类的。但是这兴许只针对于美国人。学习哲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一种终生受益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其实比较像大家所提倡的批判性思维(我用的是Beyond Feeling一书中的定义)。带着这种思维方式,在任何高度发展,系统化,起步门槛不是很高的领域都可以让你有不同的视角。能否大展风采我也不知道——没有足够的数据。
3.对哲学就业的误解2:学习哲学的人只能当老师或者作家。其实不是的。硅谷有很多创业者都是来自各个专业的,其中不乏哲学专业的。而哲学专业的人嘛,其实会有些清高,但是因为学的人少,见到其他的哲学人就像是见到亲人一样也不一定,也是不错的资源。(本条完全是根据可靠地道听途说的数据和个人猜想的来)
误解和偏见就是:哲学就是哲学,就是西方哲学,与现实无关。真正的哲学就是重于人之道讲述世间最朴素基本之为人处世之道的学问。道,世间万事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之规律和属性,因为人生于世,无不是自己的意念与他人意念打交道、与人类意念之外的物质打交道,所以道分人之道、物质之道(科学),哲学是现代词汇,就是重于人道讲述世间最基本朴素之道的学问,是小道。
偏见就是总觉得哲学是讲什么人生大道理之类的,实际上真正厉害的哲学家必然也精通理科,什么人生大道理之类的是心灵鸡汤学家研究的。
学这玩意有啥用。大多数没了解的人都差不多说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