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池内混养的蟹类有锯缘青蟹、梭子蟹日本料,这种方式在福建、广西、浙江沿海较为普遍,县有我是现节对虾与解缘青蟹很养,且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山东、江苏沿海虾他内也混养校于蟹、日本好,其养殖种类组成有以养虾为主,也有以养蟹为主,还有除了虾蟹外尚有鱼、贝等同池养殖等的养殖模式。青蟹栖息的盐度范围较广,盐度范围达2.6~33,最适盐度12.8~26.耐温范围5~39C,适温范围18~25C,18C以下活动与摄食明显减少,7C时停止摄食和活动,进人冬眠期。青蟹有穴居习性,以肉食性为主,主要摄食双壳类、腹足类、一些小型甲壳类及小鱼等。对虾与青蟹混养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残食对虾是一个不利因素,但是青蟹多捕食一些病残的小对虾,对对虾的产量和成活率无明显的影响。有利的方面是青蟹能捕食一些虾类不能利用的大型饵料,如锥螺、蛤仔等,而其剩余的残渣则是对虾的适口饵料,虾、蟹混养就是利用其有益的因素,限制其不利的因素,创造一个既适于对虾又适于青蟹的生存环境,以提高池塘的利用效益。混养池塘中也可挖1~2条纵沟或横沟,有利蟹居住,同时在滩面投些瓦片、竹简或石块垒堆,作为虾、蟹蜕壳时的隐蔽场所。池塘四周应设防逃墙,高50 厘米,可用石棉瓦、硬塑料满膜、沥青纸等材料建成。以虾为主,每亩可放虾苗1万~2万尾,青蟹苗(每只10~15 克) 200~500 只。青蟹养殖3~4 个月,即可达商品规格,可随时起捕销佳捕肥留瘦的方法,陆续上市,可在收虾继统最好采取捕大留小、养殖一段时间,也可与虾同时收获。
“虾-蟹一虾”模式。在第一年冬初投放大规格虾苗,养至次年5月,出售后再主养螃蟹,到10月螃蟹收获后再主养肯虾。具体做法是:新开的塘口和冬季不需干塘的蟹塘,可在10月底亩投2厘米~3厘米的大规格虾苗5千~10千克,一般养至次年5月,亩可收获青虾10千克~30千克,亩创效益1000元左右。此间的关键是肥水和饲喂,整个冬季除结冰外,不间断投喂。开春后,特别是四月份要强化饲喂。捕获时可先用地笼,最后直至千塘。这样既可提高捕获量,又便于清整塘口,以利养蟹。5月上中旬,购回的早繁蟹苗宜用网箱或小塘圈养,既便于管理饲喂,又可提高成活率;一般情况下,暂养比直接投放可提高5%~10%的成活率。暂养20天左右,待前茬虾捕获后再将蟹苗投放大塘中。成蟹养殖过程中,生态环境是关键,水草稀茂,水质好坏,决定投苗的密度及商品蟹的规格和产量。以亩投400只~3750只蟹苗作对比试验,试验证明,以亩投1000只~1500只为宜,亩可收获成蟹40千克左右,亩创效益2500元左右。密度过稀,有规格无产量,过密则规格小售价低。在6月底7月初,亩放抱卵虾1千克~2千克,至十月份河蟹售后,这批抱卵虾产的子虾规格均可达2厘米~4厘米,再养至年底,亩可收获商品虾25千克左右,虾种15千克左右,亩创效益1500元左右,这种模式,全年亩效益可达5000元左右。
近年来,随着我国河蟹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河蟹养殖因产量的增加和市场价格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导致河蟹养殖风险。而青虾以其生长速度快,投资成本低,市场价格稳中有升,受到养殖户的青睐。苏州市水产科技工作者在原有虾蟹混养技术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在河蟹养殖池塘中增加青虾放养比重,强化青虾养殖管理,提高青虾产量,有效提高蟹池的产出,降低河蟹养殖风险。这种青虾与河蟹双主养模式,年亩均产青虾75千克、河蟹75千克以上,亩效益5000元以上。现在这种虾蟹双主养模式,在苏南地区已得到规模化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