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新奇的叙事技巧,没有分分钟惊天动地的刺激场面,看一部长达四小时的电影是什么感受?不过我没觉得冗长乏味,一方面被电影镜头下辽阔纯净的西部草原风光牢牢吸引,一方面被导演灌注在影片中的真诚态度和深切的人文关照深深打动。
约翰·邓巴中尉如何成为“与狼共舞”
电影的一开篇就注定了邓巴中尉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他的腿在南北战争(1861~1865)中受伤,当得知医生想要锯掉他的腿后,他宁可死也不想后半生拄着拐杖度日。因而他是怀着必死的决心冲向敌阵的,却无意中大难不死成了鼓舞士气的英雄。本来保不住的腿也因上将的关注而保存下来。成为战斗英雄后,他原本可以选择去任何一个安逸的地方,却又偏偏选择了最靠近边境的西部前线,而那里正是印第安人经常出没的地带。
电影看到这里,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个词就是“西进运动”(Westward Movement)。百度百科做了如下解释:是指美国东部居民向西部地区迁移和进行开发的群众性运动,始于18世纪末,终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运动大大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西进运动的进行,大批印第安人遭到屠杀,幸存者被强行赶到更为荒凉的“保留地”。印第安人被迫迁徙之路也被称为印第安人的“血泪之路”。
影片中邓巴中尉所选择报到的塞克威克哨所毗邻印第安部族。当邓巴中尉到达那里时,原先驻守在那里的军士因为迟迟等不到军队补给已经逃跑殆尽。所以在等待上级给他下达进一步命令前,除了空荡荡的哨所和广阔的草原,他的身边就只剩下一只好奇的狼宝宝莫名地对他保持着兴趣。但邓巴每日仍尽忠职守地巡守边防,广袤的草原让他得到了意外的平静。就像生活在瓦尔登湖畔的梭罗,他享受着这里宁静无扰的生活而并不觉得得寂寞。直到一天一个印第安苏族人发现了他。
苏族人对白人的到来感到惶恐,他们想知道白人接下来的意图。尽管苏族人中的领袖kicking bird和邓巴都有强烈的沟通愿望,但猜疑与不安仍不可避免地在邓巴与苏族人之间蔓延。好在通过捕猎野牛事件,邓巴获得了苏族人的信任。而邓巴也在与苏族人的朝夕相处中深切地认识到这个民族人民的热情友好,同时被他们仿佛自带天地灵气的和谐生活方式打动。他逐渐厌倦了独守边防的职责,他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个民族,也爱上了那个自小在部族生活长大的白人女子“握拳而立”。
正是通过“握拳而立”的翻译,邓巴才能够与苏族领袖kicking bird有了实质性的沟通。当邓巴越来越融入到苏族部落的生活后,kicking bird为他取了一个苏族人的名字“与狼共舞”(因为看见邓巴与一只狼追逐嬉戏)。邓巴开始把自己当作苏族人的一份子,他通过“握拳而立”学会了苏族语,还帮助苏族人打败了他们的敌手波尼族人,他再一次成为苏族人中的英雄。在大家的慷慨帮助下,“与狼共舞”正式迎娶了“握拳而立”。正当邓巴决定从此与苏族人一起生活之际,他之前盼望的白人后援部队来了
影片在结束时用字幕告诉观众,13年后,苏族人的家园被毁,野牛群也消失了,最后幸存的苏族部落通过与白人签订协议前往了白人为他们划出的“保留地”。自此,美洲平原的马背文明就这样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这部电影是主演凯文·科斯特纳的导演处女作。很喜欢这部电影的摄影,画面极其丰富优美。镜头中印第安文明与草原风光交相辉映,大大提升了影片的艺术魅力。也很喜欢导演拍摄此片的真诚态度,他说他想真实展现印第安人曾经所遭受的一切。
导演一反过去西部片白人对印第安人高高在上的优越态度,对“西进运动”中印第安土著人的生活遭遇进行了深刻反思。影片中印第安人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丑陋配角,相反电影却用了大量篇幅来展现印第安部族的生活和战斗。这一方面让我们了解到这个民族人民原始朴素的生活习性,一方面帮助我们认识并存于他们身上的彪悍凶狠和慷慨友爱。
不像之前西部片着意标签印第安人的凶残野蛮,这部电影从印第安人的视角看见了白人对西部自然生态的无情攫取和杀戮,尤其是成群野牛被残杀的场面。电影特意给了苏族人很多镜头,他们从原本获知野牛消息的兴奋变得沉寂,他们的表情是伤痛和难以置信的。苏族人捕猎野牛是为整个冬天储备生存必需品,而白人残杀野牛只是为了它们的皮毛和舌头,却任由它们的躯体在草原腐烂发臭。苏族人热爱自己生活多年的土地,他们崇尚自然,尊重天地间的生态平衡,就像kicking bird之后对邓巴讲述养育他们森林的神圣。而白人却在这片森林再一次留下了贪婪无知的证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