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速列车挨着机车那几节还是能听见的,不仅能听见鸣笛,如果是内燃机车还能听见内燃机的轰鸣声。如果听不见,要么是车辆密封好,要么是车厢离得远,或者距离又远隔音还好。你觉得你在站台上听见鸣笛的距离,和你在满编19节长途列车倒数第二节到机车风笛的距离哪个远可能根本没注意鸣笛这个事儿,比如车里广播响,或者花生瓜子火腿肠,皮带袜子身份证套的声音盖住了本来就不太响的鸣笛声。这不算什么太难的问题,多上几次,多换换姿势就行了。不是背对着听不见,是因为注意力不在火车上。不要以为是开玩笑,电力机车的噪音很小,尤其是单机运行的时候,除了轮轨接触和细小的机械摩擦声,基本再没有其他响声了。在机务段看车,一台韶7从身后4、5道开外的地方,以大约15公里的速度驶过,直到快超过自己的时候才注意到,没错就是这么安静。还有一次,是十年前和我爸在一条联络线旁边走,边走边聊天。结果后面来了一整列都没听到,直到司机鸣了笛才赶忙避让。这时候机车距离我们已经只有三五十米,还好车速慢,应该不足40,才有惊无险。知道是什么车吗,韶3!所以电机的噪音真的很小,这和正对还是背对没有关系,注意力不集中罢了。
火车现已成为重要交通工具之一了,如果火车道与马路有交叉,每次火车快要到来的时候,执勤的工作人员就会放下栏杆,并在喇叭里一遍遍地放着录音:“火车就要开过来了,请大家不要抢行,不要翻越栏杆……”其实,这时我们可以不必在意那恼人的喇叭声,而是注意去听火车的汽笛声。我们会发现这个声音开始时很尖锐,“哔——”,声音越来越大,而当火车从面前呼啸而过,突然之间,火车的汽笛声变得低沉,听上去像“呜呜——”,接着,声音就变得越来越小……如果你仔细观察,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这背后的原理叫做“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是为了纪念奥地利物理学家以及数学家克里斯汀·约翰·多普勒,他在1842年首先提出这一理论,于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为了说清这个原理,首先介绍一下频率的概念。频率是用来描述振动的快慢。“振动”是指物体某一部分围着一个平衡位置,做往复的周期性的运动,这和表示“颤抖、颠簸”的“震动”是不一样的。单位时间内,物体往复运动的次数就是频率。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是一种机械波,是声源产生机械振动,带动空气以相同的频率振动,声音通过空气这种媒介向外传播,没有空气这种媒介的真空里面是听不到声音的。这个过程就像你用手在水池中摆动,就会激起一圈圈涟漪向外扩散。数数每秒钟有多少条波纹到达了池边,就相当于这水波的频率,这个频率应该是和你的手每秒摆动的次数一样的。假定火车汽笛声的频率是1000Hz(即每秒振动1000次),当火车迎面向你开来时,由于声源的运动,在声源前进的方向上声波被压缩了。如果把声波的波峰比作一个个肥皂泡,原本每秒有1000个“肥皂泡”到了你的耳中,现在在1秒之内火车又向前开了100米,又有200个“肥皂泡”到达你的耳中,于是你每秒实际接收到1200个“肥皂泡”,也就是说听到的声音是1200Hz,要高于声源本来的频率,所以声音会变“尖”。类似的道理,当火车远离你而去的时候,原本每秒有1000个“肥皂泡”到达耳中,可是在这一秒里“肥皂泡”都还要随着火车向前跑,自己“向后跑”的速度小了,实际每秒只有900个“肥皂泡”到耳中,低于声源频率,所以声音会变“低沉”。
这个现象在火车从面前经过的那一刻特别明显。不仅是声波,电磁波也有“多普勒效应”。光也是一种电磁波,在天文学上,离我们无比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到达地球,如果频率增加,说明恒星在接近我们,称为“蓝移”;如果频率降低,说明恒星在远离我们,称为“红移”。所谓“红蓝”,是由于在可见光谱中红色频率较低,蓝色频率较高,形成的习惯说法。多普勒效应用于医学,最典型的就是“彩超”,能够检测心脏、血管运动状态。多普勒效应用于雷达上则能够判断目标的运动状态。
我能听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