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片土地上,每个人自出生开始人生跑道就预设好了——上重点中学,接着读名牌大学,学个好专业,毕业再去个好单位,拿高工资,成为“人生赢家”。在这场终生竞赛中,大家争先恐后,努力上爬。最后优胜者在成功PK掉了N多竞争者后,爬山金字塔顶端,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一切:高学历,高收入。
然而让在这个预设跑道上的所有人包括优胜者,他们都没有时间停下来去体会自己的青春,从没有生活在当下。总是在追逐父母和社会给他们预设的目标。他们也从没考虑过,这样盲目地努力是否值得?也从没有想过,自己追求的这些,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到了”功成名就“的时候,面对每天日复一日,循规蹈矩的生活,这些优胜者身上寄居着令人窒息的恐惧、焦虑、失落、无助、空虚和孤独。
我自己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重点大学毕业后,接着再考研,进入985名校读研。一路走来,周围的同学追逐的都是GPA,奖学金,证书,名企,而且游戏愈演愈烈,每个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给简历加分,大学生活就是不断地积累证书,不断地竞争。 但其实从一开始,我就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仅仅是当时在家里人的指导下,冲着热门报的。我没有跟任何人透露这一点,我无视自己的内心呼喊,只为了不至于在竞争中落于下风,我拼命追赶。在后来得到了高收入稳定的工作后,我却不觉得自己的生活有多好,每天都是日复一日,按部就班,根本不知道我所做的这一切的意义在哪里。
像我这样的一群人,就是威廉·德雷谢维奇笔下的《优秀的绵羊》。“他们非常擅长解决手头的问题,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问题关键在于,“对教育的认知已经固化:回答问题,完成作业,考试得高分。在他们的教育中,大局的认知是很薄弱。他们懂得如何做好一位“学生”,但不懂得如何思考。”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是,只有去好大学,找份好工作这一条路。“要么你就是才子,要么你就是废物”
我也看过《优秀的绵羊》,其中所述,所有绵羊们在大学所做的所有事情仅仅是为了给职业做准备,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培养,这简直是荒谬至极。而其他方面的培养,所包含的就是去追寻生命的目的,即社会存在的意义和人存在的意义,换句话说就是去建立自我。作者安德鲁·海克和克劳迪娅·德雷福斯阐述,大学的使命是成就一个更有意思的你。并且有意思不是让别人印象深刻的,也不是刻意去成就的。一个人之所以有意思,是因为他大量阅读,习惯思考,放慢脚本,投入深度对话,并为自己创建了一个丰满的内心世界。
那么如何去创建自己的生活,建立自我?首先要明确的是方向。当一个人不清楚他到底为什么而奋斗时,他是迷茫的,也将得不到满足感。
要找到自己的方向并不容易,这依赖的是“精神想象力”。一个人有”精神想象力“意味着他有能力摆脱固有的生活方式。比如,当你来到一家星巴克咖啡厅时,你面对几个固定的选择:拿铁、卡布奇诺、摩卡或其他类似的选择。但是你还有一种选择,那就是转身离开,因为有可能星巴克根本不能提供你真正想要的。同样的道理,当你迈入名校时,你面临着医学、金融、咨询和其他选择,但是你完全可以不在其中选择。你可以转身离开,留给自己一点时间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