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一般都出外打工见世面了,临近过年才回家,对于走亲戚变得很随便了。
以前的农村,主要过的还是农耕生活,一家人守着几亩庄稼辛辛苦苦过一年,每到冬天就没什么事情做了,趁着春节的气氛走亲串友好不热闹。
从年初一开始,凌晨三四点钟就起床了,忙着走家串户跟村子里的长辈们拜年,初二去舅舅家,初三去岳父家,初四初五去姑姨家,初六去父辈的亲戚家,总之,亲戚多些的人家,走亲戚都能走到年初十,每天在村道上都能看到喝得醉醺醺的人东倒西歪的往家里晃。
现在人们都过富裕了,春节的氛围自己就变得清淡了很多。
好多人都感觉年味越来越淡了,我感觉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第一,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吃穿都不愁了。以前盼着过年,就是因为过年的时候可以吃很多好吃的,可以穿新衣服。现在大家都有钱了,天天都可以大鱼大肉,买新衣服的频率也高了,所以也就很少有人在盼望着过年了。
第二,有的人对过年的习俗不那么重视了,有的习俗是能省就省。记得小时候过年的时候,过了腊月家里就开始忙这忙那,准备年货、收拾房子等等,大街上到处都有放鞭炮的人。再看现在,大家都出外挣钱,都到年根才回家,也就忙乎三十、初一两天。再加上好多地方对燃放烟花爆竹有要求了,没有鞭炮声怎么会有年味?
我觉得年味变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小时候只有在过年才能吃到的美味佳肴,现在想吃随时可以吃;因此少了很多对于过年的期盼。
现在智能手机、iPad泛滥,小时候春节只有电视剧可看,一家人坐在一块看电视很热闹,现在的情形是一人一部手机坐那开始玩,谁也不搭理谁。
很多人过年都不在家里了,现在春节旅游过年的家庭越来越多,春节是一个热闹非凡的节日,人气非常重要,人没有了年味又从何而来呢?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重庆人。在重庆,每到过年的时候,这个平时熙熙攘攘拥堵的城市就会变得顺畅无比,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返乡,使得这个城市瞬间变得清冷不比。公交地铁不挤了,路上也不堵车了,人,也稀少了。
还记得小时候,重庆没有那么繁华也没有那么大,过年的时候最开心,大家早早的赶去老辈的家里,围坐在一起看电视,吃瓜子花生,大人们打麻将,小孩就在门前玩鞭炮。大门上都会换上新的对联,永远都会有一个倒着贴的福字。小孩儿也会有新衣服穿,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拜年,也会收到小小的红包。
如今,孩子们长大了,有了工作有了家庭,忙碌的生活让我们很少有闲暇的时光。过年,也仅仅是吃一顿饭而已。城里也禁止了燃放烟花爆竹,偌大的城市听不到一点爆竹声,只是偶尔在深夜,有人会在滨江路放一点小烟花,庆幸的是我家就住在长江边上,正好也有滨江路,能够看到别人燃放的烟花,使得能够在这样冷清的夜晚有一点点的年味。
以前家里穷,有亲戚家里有电视机看,所以大过年都会很多人聚在电视机前看春节晚会,那个时候的春节节目真的很精彩好看,随着时代发展,很多年轻人都离家在很远的地方工作,回来过年就是各种追问你有交往对象没有?你工作是什么?工资高吗?等一切问题直接把他们问的不耐烦,渐渐的回家过年次数就越来越少,而且以前过年发红包也就十块二十块,现在发过年红包起步价就是五百,谁还敢轻易过年聚在一起,过个年两个月工资就没了,而已现在的春节晚会也没有以前那么好看,大多都是打麻将为主。
的确,现在的年味儿越来越淡了,没有小时候的那种期盼和热闹。最主要的还是现在的社会在变化,人心也在变,以前的人们心思特别的单纯,善良,而现在的人们心是比较复杂。失去了以前的单纯。现在的网络也越来越发达,拜年的方式也越来越简单。而且人们现在的经济水平越来越好,以前的时候只有过年才会吃到肉和饺子。而现在吃肉和饺子成了家常便饭,所以没有了过年时的那种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