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计划自主建造的12米大型光学-红外望远镜(LOT)的争论,很多媒体已经总结的比较全面了,可以参照这里:中国的12米大口径大望远镜之争,争的是什么?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一言以蔽之,就是说两种方案参与了竞争,一种是华中科技大学提出的传统方案(三镜方案),以及南京天光所苏定强、崔向群两位院士提出的“中国自主创新”的四镜方案,也称为SYZ方案。起初在全部由国外专家召开的评审会中,前者(三镜方案)胜出,正准备上报国家发改委进行十三五立项的时候,苏定强、崔向群两位院士直接找到了中科院领导,召开了全部由国内天文学家召开的评审会,会上高票通过了自己的四镜方案。两种方案争论不下,近期更是由一来一回几封公开信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一些细节公开,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讨论。两个方案最大的不同,在于苏、崔两位院士提出的“四镜方案”比华中科技大学的“三镜方案”多出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就是所谓的“SYZ中继镜”。那么什么是“SYZ中继镜”呢?这里请允许我先来科普一下望远镜的有关常识。玩过摄影的朋友都知道,照相机的镜头有不同的焦距。焦距越小,视场就越大,比如10mm 就是广角镜头。相反,焦距越大能看到的也就越远,相视野范围也就越窄。比如常用的有200mm长焦镜头,更长的比如400mm可以叫望远镜头。望远镜的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用口径和焦距的比例表示,称为焦比。一个望远镜一旦建成,口径就已经确定了。例如口径2米的望远镜,焦比 f/8,代表焦距是 2 x 8 = 16米。通常望远镜不会只配备一种焦距,为了实现多种功能,有好几个不同的焦点,每个焦点的焦距不同,配备不同的“终端仪器”。这些焦点各有特色,有的视场大,有的视场小,相应安装的终端仪器也有所不同。天文学家不是直接用镜面工作的,而是用这些焦点上的“终端仪器”来对天体进行观测,比如成像、拍摄光谱。
北大天文系毕业。在本科学习期间,陈建生老师曾经数次直接或间接地帮助过我。这件事几天之前白热化之后,我在参与一个旨在表明年青一代(现今天文界博士后和研究生)对镜系统支持的公开信,预计今明两天会公布。
综上所述:本人完全支持 3 镜系统,暂时不建都比建 4 镜强。实际上,国内从事天文科学研究的人员于 3 镜的支持绝对是具有压倒性优势的。从国家层面,LOT 希望能够在“十三五”完成立项、2018 年底开工。这里要交代一个背景,就是国际上的一批下一代 30 米级望远镜已经陆续开工建设,其中包括中国参与 10%的三十米望远镜(TMT)。而目前世界上已存在的 10 米级望远镜(如下图)多达 13 台,其中最大的是加纳利大型望远镜(GTC),口径 10.4 米。国家希望建成 12 米望远镜,打出一个时间差,在 30 米级望远镜完工之前成为世界最大的光学/近红外望远镜。所以整个项目的时间确实非常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