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列宁不是坏人。当安娜死后,是卡列宁领养了安娜与弗伦斯基的女儿。实际上,卡列宁也是《安娜》全书中唯一一个对这个小女孩展现温情的人物: “对于新生的小女孩,他感到的不只是怜爱,而且还怀着一种十分特别的慈爱之情。开始只是出于同情,他对于这个柔弱的婴儿,这个不是他的孩子发生了兴趣。这婴儿在她母亲生病的时候被丢弃不顾,要不是他关心她的话一定会死掉;他自己也没有觉察出他是多么疼爱她。他每天到育儿室去好几次,而且在那里坐很久,使得那些最初害怕他的奶妈和保姆在他面前都十分习惯了。有时他会在那里连续坐半个钟头,默默地凝视着这睡着的婴孩的橙红色的、长着绒毛的、带有皱纹的小脸,望着她那皱起的额头的动作,那捏着拳头,揉擦着小眼和鼻梁的胖胖的小手。在这种时候,阿列克谢·亚历山德罗维奇怀着一种异样平和的感觉除他以外,书中鲜有安娜或弗伦斯基与这个小女孩的互动。这个并非亲生的小女孩某种程度上象征了卡列宁内心的觉醒,哪怕这种觉醒何其短暂,且仅此一次。所以卡列宁最终收养了她 —— 也收藏了他对安娜,对他人本应怀有的爱意。
阿列克谢·亚历山德罗维奇·卡列宁并不坏,甚至是个很好心的人,是一个在小说中我很尊敬的人。只不过大家很难理解他的价值观。读书切忌用自己和自己周围的人的现代价值观念来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思想变化。想真正了解卡列宁,建议仔细读安娜生产后生病卡列宁看望、原谅安娜的那段。人家说到底,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东正教),是把上帝赋予自己的责任(或者自己认为上帝赋予自己的责任)看得比任何事情都重要的。再加上他十分理性,所以就给了一些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虚伪、冷漠的感觉。实际上并非如此。我最欣赏卡列宁的一点,就是他不断地在追求自己价值观和行为的和谐,并为此也经受了很大的痛苦。他能迈出原谅安娜和沃伦斯基并且用心抚养他们的女儿的那一步,并不是偶然,是他的基督教价值观和理性的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