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儿子上清华大学读书,停业5天”。最近,广西桂林一家米粉店贴出的停业通知,表达出了普通人真实而骄傲的幸福感,迅速走红网络。而在23日清华园的迎新现场,和米粉店主儿子一起入学的还有428名“00后”。当泡着枸杞的保温杯成为网友自嘲中年危机的符号,“00后来了”无疑更成为网上的一道冲击波。
提起“00后”,很多人会想到二次元、小鲜肉、熊孩子等符号,却很难用比较精确的词汇去概括,因为所有的标签在面对鲜活的个体时,都会成为苍白的修辞。正如曾被贴上各种标签的“90后”,如今已成长为勇于担当的一代人。如今的“00后”接过“青春话语权”,聆听他们的声音、回应他们的诉求,也开始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面对的责任。
拒绝被标签化,折射出当下年轻人对个性的追求,也恰恰是这种个性,在这开放包容的时代具有更为突出的价值。“00后”是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深刻改变了他们的行为和思考,追求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寻找独特价值认同的“00后”群体,将原本小众的B站、QQ空间变成兴趣的聚合地,以及交友的主阵地和意见的集散地。成长在中国经济从开放时代进入共享时代的年轻人,当我们还在反复强调培育互联网思维,“00后”自带网络基因、拥有个性需求、具备创新思维,这必将带来更为多元、垂直分化的开放格局。
“00后”的自信心更足了,这是不争的事实。这种自信来自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来自诸多课外辅导班上练就的多才多艺,更与整个国家的发展进步密不可分。进入21世纪,在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中,年轻人或许对过去苦难的历史缺乏直观感受,但对国家当下的成就了解得格外深刻。从抗震救灾的众志成城到北京奥运的举国瞩目,国家在发展进步中的每一个足印,都成为“00后”集体记忆的一部分;从“帝吧出征”到“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的宣誓,朴素的爱国情怀在互联网上成为“00后”的自觉行动。
一百年前的中国,正在进行着对中国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在这两场运动中,那些领袖人物、代表人物和旗手很多就是那个时代的80后、90后年轻人:鲁迅1881年生,周作人1885年生,钱玄同1887年生,李大钊1889年生,刘半农和胡适1891年生。而在民国时期,年纪轻轻就被聘为大学教授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名单可以列出一大串。比如,胡先骕24岁受聘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林专修科植物学教授,胡适26岁聘为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27岁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浙江大学老校长竺可桢31岁任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李四光31岁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
在自然科学领域,年轻的科研人员的生命力普遍比较旺盛,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科研创新能力则会处于下滑状态,大器晚成者通常很少。总之,对年轻的科研人员,我们要少一点质疑和担心,多一点信任、信心和关心。要进一步改革科研机制,让他们在学术道路上走得更顺畅,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造福社会和人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