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自我感觉,那个不是铁丝而是类似于铝丝之类的,可能是为了环保吧,而且,铁丝容易生锈。我一般是用三种方法来取这个扣子的,第一种比较麻烦就是用手呀,封住的有两个头,依次掰开就行了。也不用借助啥工具,手里稍微有点力气就好,一掰就好。第二个方法简单粗暴,那就是用嘴咬。这个方法我用的比较多,而且对于一个吃糖从来都是一分钟就搞定的人,牙口那是好的没法说。买完东西回到宿舍,第一反应就是拆,抱起袋子就开始了。先用嘴巴把一头撬开,然后用嘴撬开另一头就成啦。这样得到的通常是一根比较完整的铝丝了。不过这个对于牙口不太好的人,不建议使用。第三个方法也算是第一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的合体,你可以用手和嘴巴撬开一头,把这一头扣在桌子上,然后开始往下按,最好是旋转着来,直接把袋子和铝丝直接旋出来。一般得到的都是一头开,一头还是封闭状态。这个就比较磨时间了,我除非是闲的无聊了才会这样干。不过,有时候那个铝丝封的比较严实,手掰不开,咬的牙齿疼。遇到这种情况我第一做法就是撕袋子。没有错,对于一个超级吃货来说,如果有哪个东西敢阻挡自己吃的道路,下场肯定只是比较惨烈的。而且,我们去超市买东西,一般都是吃的,耐性好了,我会用手慢慢掰。如果有点急了,我就要下嘴了,可是如果连嘴都掰不开的话。对不起,那我就不碰你了,于是就开始利索地把袋子给撕开,简单利索,就是袋子毁了,不能用了。要不是急,这个方法我一般不会用,所以不把归结为方法行列里。其实,咋说呢,这个也就是按个人爱好来说的,每个人的方法也都不一样。如果是比较节省的,想要个袋子的话,肯定会小心翼翼的。但是如果碰见我这种比较急性子,可能就是袋毁丝亡了。主要还得看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这里说的应该是那种一卷一卷的袋子。塑料袋子上的铁丝扣很好取啊,我认为也是比较方便使用的,就把它掰开就行了,有的时候袋子里装一些干果什么的,我会把它掰开再戴上重复利用。
方法很简单,就是找到弯曲处,把它掰直就可以了,可以两手用力,一只手压住一边,另一只手用手指掰另一边。然后还可以再合上,就是再掰回去。也可以用一些工具辅助,比如钳子什么的,不过一般也没有必要。
我还记得在原来的时候,超市的塑料袋不是用这样的铁丝扣封口,而是用那种红色的胶带,那种胶带就很不好用,也不好开,特别难撕开,撕开后还会在袋口留下很黏的痕迹。现在这种铁丝扣比当时的红色胶带好用多了。
现在还有一种封口方式,就是袋子拧了几圈用标签封口,这样很容易弄破袋子。使用体验也很不好,不容易把标签弄下来。
还有就是袋子上部打结后用标签粘住,这样容易弄坏标签,但是撕开还不是很难。
总而言之,在现在的封口方式中,我还是认为用铁丝扣封口最好,当然那不是铁丝,是铝丝,这样就能很好的留下一个能够重复使用的塑料袋,这样有利于环境的保护。一个超市每天要用到几十公斤的塑料袋,如果可以重复使用,将会极大降低白色污染。
“限塑令”原来是指限制塑料袋的使用,现在的超市收营台把塑料袋的价格分为0.2~0.5元之间,每当顾客买好东西都会问:“要不要塑料袋”?现在的“限塑令”却沦为了“卖塑令”。现在的超市一每天在收营台卖塑料袋也能赚到不少钱呢!制定“限塑令”的初衷原本是好的。规定塑料袋有偿使用,主要是通过价格杠杆调节购买行为,引导,鼓励公众合理使用塑料袋,提高环保意识,保护生态环境。但是实践中的尴尬却又真实的说明了,实际效果比最初设想的并不一定成正比,限塑令的推行如此不给力,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单纯的塑料袋付费使用行而不远。因为消费者付费后,容易产生某种代偿心理,使用起来反而会理直气壮。二是缺乏刚性的执法力度与相应的配套举措。如此,塑料袋厂家就会容易违法必究生产,超市自然也乐于将有偿的塑料袋作为生财之道,于是就有了“限塑令”长达7年的名存实亡。三是政府部门监管不给力,限塑管理机制不完善。“限塑令”是由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通知,涉及诸多政府部门,多头监管的结果就是没有人真正的管理。在执法中,没有明确主体责任部门和相关责任人,保证和协调该政策的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