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障碍,我自己也深受困扰,有一个远方的亲戚,小时候刚生下来是正常的,后天因为一次严重高烧,还生活在农村,等被村子里的医生下完药反应过来,孩子已经昏迷,等到眼看不妙送到县医院之后,医生当场就把他的父母骂的狗血喷头,说是从没见过这么不负责任的父母,一家人哭成了泪人,等到他清醒过来,已经变成了聋哑人,原本活蹦乱跳的孩子也变得有点呆滞,成了一生挥之不去的噩耗。
现在的我们已经都是成人,他更是早早的娶妻生子,成了一名刷墙工人,每天累死累活,工资还不错,在我们这个小地方,每个月将近5000的收入,对于小学都没有毕业的他,生活已经很圆满。有了钱,他也时髦的买了智能手机,还给家里装了wifi,没事看看图片,看看文字,整天笑呵呵的,看上去很幸福。
在他们那个安静的世界里,确实能看到他们很幸福,但是对于我们正常人,有点难以接受,第一,跟他在一起太安静,就算是交流,也是支支吾吾的比划,我又不会手语,只能靠猜测,那种感觉很奇怪,不是心声间隙,而很不适应。第二,他们的打字常常让人很是难懂,取词造句让人难以捉摸。仔细想了想原因,也挺同情。这类人一般学历都不高,没有基础的语言组织能力,自然就不会像我们平常人一样侃侃而谈,而是喜欢言简意赅,在他们的世界,互相之间的理解能力完全足够,毕竟牵扯的事情本身也不复杂。比如,他说自己无聊,没劲,他会说急,或者就一直发一两个表情,越着急发的越多,还有他想跟人交流,想让大家看看他自己的职业,然后就会一直发:立邦,立邦,大拇指表情,有时候还会发一张自拍,他是想跟人交流的,但在群里,往往没人愿意理他,都是沉默不语,或者自说自话。
一种先天性聋哑人,一种是后天性聋哑人,这两种同样是聋哑人但思维与表达方式是有区别的,后天性聋哑人由于事先已经了解与认识世界许多智能问题,与许多东西的理解与表达方式的最直接最简单最简易,而且有些后天聋哑人已经掌握了许多文化文字的理解表示方法含义等等,因此后天的聋哑人无论的肢体语言与文字语言和双手的比划都容易接受。那么先天性聋哑人就没有对世界的一切东西有个实质性认识与了解,一直就是模糊不清,自然各种表达方式也同样模糊,即使好一点也是大概方向的含义,例如一个先生性聋哑人不管你怎么教正常东西的名字,他始终写托摩(摩托车),即使多次改过,但他最终习惯写托摩车。那么一个 健康人听人是用语音语言进行思维的,在思维的过程中,我们的感觉是在默默的说着我们所想的,是用不出声的口语来思维的。聋哑人也有思维活动,但他们没有健听人用以思维的语音语言,他们是怎样进行思维活动的呢?聋哑人思维的语言载体是什么?是一连串的情景与画面,或是一连串的手势,或者还有其它形式?当聋哑人掌握文字语言后,他们进行思维活动时,会不会是一连串的文字在脑海里出现?其思维载体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接下来就这些问题进行了相应的调查和研究,初步探索了解了聋哑人的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以及聋哑人思维载体和思维载体的发展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