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身高与哪些因素有关
在青春期生长突增中,身高的增长非常快。长高的原因主要是骨骼的发育。男孩平均每年可增高7~9厘米,最多可达10~12厘米。女孩平均每年可增高5~7厘米,最多可达8~10厘米。这主要靠下肢和脊柱的增长。一般女性在19~23岁、男性在23~26岁身高才停止增长。 这时因为骨骺闭合,所以不能再生长了。由于女性的骨骺闭合一般比男性早,所以成年女性比男性矮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都希望自己有较高的身材,这就要进一步了解可能影响身高的因素:
(1) 身高与性成熟早晚有关
成熟年龄的迟早会影响急速成长的身高。一般是急速成长现象发生较早的人,就较快达到终止点;较晚发生的,也较晚达到其终点。当性早熟的少女不再长高时,性晚熟的少女却还在长高。因此,性晚熟的少女就比较高。身高长得最快的时期是青春前期。女孩在月经初潮的前一年,身高的增加可以达7~8厘米;而男孩的身高增长的巅峰期是青春期头一年,约13~14岁,身高增加可达10~12厘米。
(2 )身高与营养有关
从某种意义上说,身高是营养物质(特别是蛋白质)“堆砌”起来的。构成人体的蛋白质的物质有5~10万种,组成这些蛋白质的8种必需氨基酸要靠食物供给。如果食物能提供足量的8种必需氨基酸,就能加速蛋白质的合成,有助于全身各组织器官的生长发育,特别是骨骼和骼软骨的生长发育。对学龄前儿童的试验表明,每餐面包中增加0.5克赖氨酸的实验组的身高体重显著超过其他儿童。日本将6对孪生婴儿分两组进行试验,第一组给予正常营养,第二组在食物中增添赖氨酸。1300天后,第二组的婴儿比第一组平均高1.7厘米,重1公斤。可见,全面、合理的营养是影响身高的因素,同时也是补救身高的必要条件。骨骼,尤其是下肢和脊柱,在性发育期新陈代谢最旺盛,这就需要丰富的营养供给。饮食中的高蛋白质,尤其是动物蛋白质和钙、磷、维生素等无机盐类食物,如瘦肉、禽蛋、牛奶、鱼类以及各种促进新陈代谢的维生素B族、E族,豆类、杂粮及新鲜水果 、蔬菜等所含营养成分,都有助于骨骼的充分发育,即骨骼的增长、增粗、增宽和骨皮质增厚。
(3) 身高与睡眠有关
生物学家研究内分泌腺分泌规律时发现,对少年儿童来说,睡得好长得高。身高的增长,取决于骨骺的不断增长,而骨骺的生长又受内分泌腺的控制。控制身高的内分泌激素主要有脑下垂体分泌的生长素、黄体化激素和性激素,其中生长激素作用最显著。生长激素的分泌有其明显的规律性,即白天分泌较少,夜晚睡眠时分泌较多。研究人员发现,当儿童深睡1小时后,生长激素的分泌量,超过白天5~7倍,而深睡时性激素和黄体化激素的分泌也很旺盛。显然,这对儿童身高的增长非常有利。青春期是生长激素和雄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时期。生长激素的主要功能是使四肢骨骼增长;雄性激素则使骨骼增粗,更结实。这两种激素的分泌在睡眠中尤其旺盛, 所以青少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晚至少要睡足8个小时。
(4) 身高与遗传有关
据研究,人体的最终身高75%取决于遗传因素。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父母身材高,子女身材也高;父母身材矮,子女身材也矮。但是,父母身高不是影响子女身高的唯一因素,外在因素即环境条件对身高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外在因素主要是指营养、生活习惯、体育锻炼等。
(5)身高与体育锻炼有关
据调查,一年的体育锻炼就能使男孩子的身高比不锻炼的同龄者多长1~2厘米,女孩子多长2~3厘米。经常锻炼的小学生比不锻炼者高5厘米左右。体育锻炼所以能促使身材长高,一是能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二是加强了骨细胞的血液供应,有利于提高骺软骨的增殖能力,三是对骺软骨的增殖有良好的刺激作用。据研究,运动以后生长激素分泌明显增加,同时,运动还会锻炼肌肉、骨胳,使之更加健壮。因此,国内外研究者一致肯定:运动有助于长高。专家建议,下面一些运动特别有助于孩子长高。A.摸高练习;B.爬杆或爬绳梯锻炼;C.上体前引;D.交叉伸展;E.跳绳、跳皮筋、踢毽子;F.单杆悬垂;G.游泳。这些训练会增加关节、韧带的柔韧性,有助于身高发育。像举重、杠铃、铅球、铁饼等负重训练,不宜作为18岁以前少年的经常训练项目,即使过了青春发育期,也不适于进行这类运动,以免影响身高的发育。
(6)身高与精神因素有关。研究发现,精神上受过严重创伤的孩子生长发育迟缓,甚至停滞。这是因为不良情绪会影响脑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轻者影响身体发育,重者导致各种疾病。因此,忧伤和郁闷不仅会使儿童少年易患各种疾病,而且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出现“未老先衰”的现象。
参考资料:http://www.chiya.org/shownews.asp?newsid=68
你好, 在人的一生中,身高的增长是有规律的。一般来说,我们在刚刚出生的时侯平均身长大约50厘米左右。在生命的第一年里,我们的身长增长速度是一生中最快的,平均一年增长25厘米。到了第二年,增长的速度稍微减慢,平均一年增长10厘米左右。大约从2岁开始,身高生长的速度逐渐缓慢下来,每年大约平均增长7-8厘米,6岁以后,每年平均增长5厘米。女孩子从10岁开始进入生长的突增期,每年平均增长6厘米,这种突增大约会持续3-4年,然后,增长的速度再次逐渐放慢,每年平均增长1-2厘米;大约在十八、九岁,身高将停止增长。男孩子的生长突增是从13岁开始的,平均每年增长8-9厘米,突增持续2-3年,到20岁左右,基本上达到他成年后的身高。 可见,身高的增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从出生到20岁之间。研究生长发育的专家认为,尽管身高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一个人的后天生长环境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可以在这期间为自己身高的增长作一些努力。 人之所以能够长高主要是由于骨骼的增长,特别是四肢长骨的增长。在20岁之前,我们四肢长骨的两端有尚未骨化的骨骺,骨骺与骨干之间有一层软骨层,医学上称之为干骺端。干骺端的软骨细胞不断分裂增长,并收钙离子,使之不断骨化,于是骨骼就一点点加长,人也就一点点长高了。 生长素是一种与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激素,它是由脑下垂体分泌出来的。生长素不仅能够直接刺激干骺端软骨细胞分裂、增长,而且还能刺激全身肌肉的生长发育。因此,任何影响生长素分泌的因素都会影响我们身高的增长。 如果你的第二性征来较得早(和同龄人相比),但身材却很矮小,最好到正规医院的内分泌科检查一下。因为内分泌的疾病会影响生长素的分泌。但是,如果你的第二性征来得晚,你就不必为此紧张了,因为你的生长突增还没有到来,目前矮小的身材并不是你以后最终的身高。你很可能会在同龄人蹿个儿之后再猛蹿一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先长后不长,后长先不长”。 除了疾病,最经常影响生长素分泌的,就是我们的生活习惯了。 首先是睡眠。有人研究发现,在入睡2小时之后,人体内的生长素开始分泌增多。因此,如果你经常熬夜,长期缺乏睡眠,就不太容易长高了。为此,研究生长发育的专家特别建议: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和青少年应该每天按时睡觉,最好每夜能保证8-9小时的深度睡眠。 其次是情绪。大量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情绪状态会影响整个内分泌系统,包括生长素的分泌。如果我们经常为自己的身高担心和忧虑,紧张压抑的情绪不但不能帮助我们长高,反而还会抑制生长素的分泌。从生长发育的角度来说,在青春期这个“多事之秋”,能够让自己经常保持愉悦的心情特别重要。 运动也会有助于我们长高。有研究发现,运动后30分钟,体内的生长素分泌达到高峰。还有人认为,运动不仅刺激了生长素的分泌,而且还给骨骼增加了局部刺激,促使干骺端的软骨细胞增殖、分裂。运动刺激生长发育的机制究竟如何应该是生理学家关心的事情,我们可以从周围那些年轻时喜爱运动的人身上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在青春期经常运动对于生长发育是有益的。 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生长发育还需要充足的原料。研究生长发育的专家告诉我们,目前,在青少年中,最严重地影响身高的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长期慢性营养不良。比如,偏食、暴饮暴食、过多地食用膨化食品和罐装食品,甚至以多油或多糖的零食代饭……。专家们建议,应该通过规律、多样化的饮食为生长发育提供充足、均衡的营养。 专家们还提醒我们,不要只盯着身高,其实,好的身材不仅取决于身高,而且还取决于体形和体力。
父母们带着孩子聚在一起,免不了寒暄:“哎呀半年不见小明长这么高了呀!”孩子身高似乎是每个家长都很关心的问题。看到别人家孩子长的比自己家孩子高,不免对自己的孩子产生顾虑。那么掌握儿童身高增长的规律,合理做出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儿童身高增长的一般规律:
婴儿出生时:平均身高约为50厘米;
出生第一年内:身高增长速度最快,平均约增长20~25厘米;
1~3岁:平均每年约增长8~10厘米,至1岁时身高约为75厘米,2岁时约为85厘米,3岁时约为95厘米;
3岁后:增长速度逐渐递减,每年约增长5~7厘米;
进入青春期:男孩子可长20~30厘米,女孩子长15~25厘米;
青春期后:身高增长逐渐减缓至停止。
综合以上数据,也就是说在孩子0—3岁和青春期两个阶段,是儿童身高增长的高峰期。此外,在四季,儿童生长最快的是5—10月份。
因此结合以上规律,应该在合适的季节、年龄为儿童多补充成长所需的营养。
1、 补充蛋白质。他是骨骼增长和肌肉脏器发育的必须品,因此可以让孩子多吃奶制品、豆制品、肉、蛋。
2、 补充钙质。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其中牛奶是最理想的食品,此外豆制品、虾皮、绿叶蔬菜也含有较高的钙质。钙的吸收需要维生素D的互相作用,可以让孩子多晒晒太阳有助于身体中维生素D的合成。
3、 补充维生素。维生素是促进孩子免疫力的法宝,应该鼓励孩子多吃蔬菜、水果。
此外,长高还需要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孩子每天晚上9点最好就上床睡觉,并且保证9个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运动也有利于儿童骨骼的发育,能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增强骨密度。
育儿有温度,我是见薇知著v,与大家分享孕婴、育儿的经验、知识和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