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强者和弱者相遇,并产生利益冲突时,旁观者往往更愿意同情弱者,如果弱者占理,这是无可厚非的;可实际上,在弱者理亏的情况下,这种盲目同情弱者的情况仍然屡见不鲜,造成这种奇怪现象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
_文由作者马达+斯+所撰写
前天我去银行办理业务,由于银行工作人员调配,人手不够,仅有两个办理窗口,队伍排的很长,而且很粗。大家都焦急的等待着,此时大厅里响着:“115号顾客请到3号窗口,一遍,两遍,......”(排号机器故障,当时是按照手写的,大厅里座椅上坐满了人,都按照号来,也就有很多不排队的),大家不约而同的在人群中搜索着,仿佛像是在寻找久未谋面的故人。
此时,一位颤颤巍巍的白头老人,手里捏着排号的纸,从人群中走过来,大家像是生怕碰毁价值不菲的艺术展品似得,呼啦散开了,显得是那么默契。
工作人员接过老人手里捏的皱了吧唧的纸片,说道:“先生,您的号码还未叫到,请您等待叫号。”可能是因为人员太多,排队不容易,工作人员再次喊了一下115号,话音未落,从卫生间侧门跑出来一位姑娘,拿着办理文件袋,举了举手中的115号纸片。
刚要落座,一旁有人发话了:“小姑娘,要不你就让那位老先生先办理吧,体谅一下老人,反正你也没多大事?”
世人都有一个共性,只要“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出现,马上就会有品尝“海鲜盛宴”的人来云集响应。
一旁的人,七嘴八舌却又像商量好了的。
“人一大把年纪了,出门不容易”;
“走路腿脚也不方便”;
“你年轻,再等会儿也还可以的”;
“要尊老”;
“我不介意再等一会”......
姑娘的身子悬而未坐,面红耳赤地弓着腰扭头看了看身后的老人,起身说道:“大爷,要不,您先来吧。”
老人得意地哼了一句,“刚才就该让我先,也没这档子事儿了,什么人哪这是?”
“别和他一样,年纪大了,让着他点”,带着一副银边眼镜的中年人说道。
世界上总会有那么一类人,把别人的善良当做自己肆意践踏他人尊严以及人格的资本,恬不知耻却还津津乐道。
此时得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如鲠在喉。
刚要起身上前,有一位大妈忍不住说话了,“”年纪大怎么了,人姑娘小,就活该受欺负?”
生活中有压迫就会伴随着反抗,其中也不乏英雄,巾帼。
理论在嘈杂声中变成了争吵,喋喋不休。
在各方坚持不下的情况下,大厅内服务人员进行安抚情绪,调解处理。
老人一方胜了,但败得很是出彩。
姑娘一方败了,却又赢得令骄阳失色。
在生活中,欺负弱小的事情,大多数发生在弱势群体中,弱者对更弱者的欺凌往往比其它阶层的人来得更变本加厉,其间还夹杂着恶意与非恶意的道德绑架。
人,为什么总爱同情弱者?
同情插队的老人
同情闯红灯被撞倒的路人
同情因为穷,为了生活拦路抢劫的人
同情由于生活所迫借钱不还,还理直气壮的人
同情顽皮划破车子要被赔偿的儿童
同情世界上任何触及第一人性出发点,看似柔弱的人
其实,在我看来,这所谓的“同情”,就是在标榜恶意,颠倒是非,无休止的道德绑架。这些那些看似弱者的一方,总是会被路人看做无关自身利益又能无偿品头论足的道德故事,他们会“雄踞”在道德制高点,面对“强者”循循善诱,但又表现的咄咄逼人。但他们都有一个共性,事临亲身时,又表现的像个“强者”了。
之所以同情“弱者”,根源来自与本身无利益相关,却又心心向善?
拒绝道德绑架,关爱生活,做一个理性的人。
象一下极端情况。一个社会所有人不管能力强弱都是强化了的强者心态——一边咬牙背负一边不断争取,极端化了的竞争厮杀斗智斗勇……社会需要一个缓冲区。不可能谁都是完全意义下的强者或永远走在成为强者的路上,只要人们心中普遍还有一处以退为首的角落,那么人们都有必要对社会上相对凸显这一特性的群体,也就是弱者,主动和解并保护。强弱是相对的,可以是各方面各种程度。而且群体是抽象的,
因为很多都是从弱者过的,心理
动物都这样,何况人
因为凸显自己的优越感
同理心,善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