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拍摄好的素材准备好,根据作品主题挑选素材,用编辑软件完善每一个素材并连贯在一起,这些工作始终围绕作品主题,截取合适的时长。
在剪辑软件里对素材用颜色进行简单分类,分类系统一般不固定,有时和潘德棋提到的类似——“Interview”(采访), "B-roll"(空镜), "Archival"(档案), 和"Recreation"(历史重现),有时也会按照人物或者事件进行子分类,因片而异。然后把所有的素材一条不落的看至少一遍。看的同时会在所有的key moments打marker做标记,并在comments 或者log栏里输入关键词。关键词要用词统一,拼写正确,因为在素材量很大的情况下,剪辑师经常会通过搜索关键词来寻找需要的素材。
在正式开动之前,您还是必须把全部素材都浏览一遍,这是最基本的。就像之前那位朋友所说,场记很重要,但在没条件做场记的时候,您也可以在看素材的同时,自己记一下,这样后边剪的时候会方便许多。
听采访,做transcript,Transcript也就是把所有采访内容一字不差听写出电子版文字稿,每段起始注明对应的timecode。这相当于给厨师“洗菜&切菜”类工作,一般会交给intern或者专门的trancript公司来做。为了节省时间,会和步骤2同时进行,剪辑师会在这段时间内看素材。我也有朋友剪片很随性,完全不用transcript,听到内容好的直接拉到timeline,三下五除二片子就成了,原谅我天资愚钝急性差,没有transcript真的没法剪,脑袋一团浆糊,看了这段忘上段,更别说理出逻辑关系和情绪线了
但是,对于纪录片来说,剪辑是灵魂,脱离了商业和市场的束缚,剪辑师的功能就不再是提供技术,而是思维核心,所以迄今我做的每个纪录片都自己手剪,仅仅一个理由:只有导演最清楚自己要什么。
看素材之前,先听导演讲一遍故事,主要弄明白大概的时间发展顺序,人物关系,搞清楚这个故事什么地方打动了导演,也就是他/ 她为什么拍并且坚持拍完。除非制作时间超级紧张,否则,导演如果直接给出了故事结构大纲,那直接扔掉。不是不尊重导演,是为了保持剪辑师对素材独立的、客观的思考。没看素材就出结构是剪辑师偷懒加不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