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各地一波又一波的降温,一场关于暖气的大讨论又在网络上展开。
问:南方这么多年没供暖都熬过来了,为什么这两年供暖的呼声突然高涨?
答:因为以前网络不发达,谁知道北方人冬天过得这么舒服??
感情受到了欺骗的南方同学纷纷开始血泪控诉。
毕竟南方同学从小看的电视剧都是这么演的??
可以说十分惨烈了。
还有北方同学热情地为南方同学介绍暖气片的玩法,热牛奶、当传声筒、上课走神好工具??南方同学啧啧称奇。
这位博主列举了以下几点:
暖气管子各楼层是通着的,如果楼上楼下的邻居太吵闹,你就可以找个扳手快速敲自己家的暖气管子,邻居就能听见,大家都清楚这种声音代表抗议,通用语言,不用见面,体面文明。而且邻居很难辨别是哪一家在抗议,你不必担心报复。缺点是其他邻居也会听到敲管子声。
嘴贴着暖气管子说话,楼上楼下的人耳朵贴在管子上,就能听见你的声音,如果你和楼上的人认识,就能如此交流。不用出门。
冬天早上一进班级,大家就把自己带的袋装牛奶放在暖气上,来晚了甚至没地放。上课前拿下来咬个口,就能喝到热牛奶了。喝之前可以先抱着牛奶捂捂手。
如果一进教室,发现羽绒服的羽毛露出个尖,这是最令人兴奋的。一定要拔出来,放在暖气上方,一撒手,羽毛就被热气冲到天花板,再慢慢飘落。
上课时,窗外阳光射到教室地上,能看到暖气的热空气扰流形成的复杂流动影子,走神好工具。
剪一个螺旋形的蛇,顶在铁丝架子上,放在暖气上,蛇就会不停转动,像永动机一样。
这些生动有趣的描述勾起了北方同学们的集体回忆:
如此温暖美好的学生时光,南方同学只能羡慕地裹紧自己的小被子??
这大概是关于南北差异的讨论最扎心的一次??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这要从上世纪50年代划分的一条南北供暖线说起。
上世纪50年代,由于当时“能源奇缺”,周恩来亲自主导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定北方为集中供暖区,南方不集中供暖,此即为南北供暖线。
划定理由是年日均气温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大于或等于90天。被界定为集中供暖的地区主要包括华北、东北、西北等。
于是,数十年来,南方的朋友们就只能靠一身正气来抵御寒冬了??
讨论:南方要不要集中供暖?
实际上,不少网友曾参与过“南方是否需要集中供暖”讨论大军。双方各执一词。
正方立场是“南方集中供暖是可取的”。不少网友,特别是感受到冬日刺骨寒冷的南方小伙伴,也站在这一方,他们这么说:
秦岭-淮河分界线已不符合现状
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厄尔尼诺等现象导致极端气候频现,中原地区的冷空气不断南下,早已把雨雪分界线推到了秦岭淮河以南。
因此,这条供暖线(heating line)在今天已经不可取了。
我们可以看几条关于南方冬天的微博评论感受一下??
小编突然想起了一句歌词??
专家介绍,评判冷暖的标准有四个,包括温度、湿度、风速、光照。尤其是湿度,对于人体所感受到的冷暖影响比较大,气象学普遍认为湿度每增加10%,人体感受到的温度降低1摄氏度。
房屋结构使得室内更为湿冷
南方和北方房屋的构造有很大不同。北方房屋的特点是:一、墙厚;二、严实;三、避风。
但南方盖房子不能“依葫芦画瓢”。
首先,南方的表层地质比北方复杂,这使得该处土地的支撑力很难琢磨,如果不下足功夫打地基,就冒然建北方那种厚重的房屋,甚至会有整个房屋下沉或坍塌的危险。
其次,南方的房屋不能建得像北方那样严实。南方潮湿,房子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结构,水蒸气进到屋内就很难排出去,这样就会让室内过于潮湿。
在南方生活过的小伙伴都知道,开春返潮的时候,门上、墙上、地上??都是凝成的水滴??屋里比屋外还要冷??
从小在北方长大的孩子表示已经开始心疼??
但是,反方的立场也有理有据,我们来听一听。
投入大,但冬天却不长
专家们一般认为,在南方建北方式的暖气是不实际的。从无到有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能源、劳动力。
何况大费周章了一番,南方的冬天并不长,还浪费了人们的取暖费。
专家表示,北京的供暖长达4个半月,其他的时间用来做供暖设备的检修。而南方如果供暖,时间会很短,设备闲置时间就更长。
这笔资源账、经济账??算下来,也不是小数目。
就我们刚刚讨论的楼房结构来看,南方的房屋不太能够保存热量,因此,暖气可能也并不太适合南方。
冬天时间短集中供暖得不偿失,温度不像北方那么低,身体好挺挺就过去了,身体不好的电暖气空调电褥子,保暖方法多了,没必要集中供暖。
南方不供暖也不会冻死,并且可以长年累月野外工作。没看见常年绿树如茵吗?
冬季时间短,供暖浪费资源,污染环境
因为南方人没有权力都是富人😄😃
热死奶奶了,还供暖?要煮熟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