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真的存在吗?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又被称作是斯德哥尔摩效应,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
而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他们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便不胜感激。他们与劫持者共命运,把劫持者的前途当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视为自己的安危。于是,他们采取了“我们反对他们”的态度,把解救者当成了敌人。
之前看过一部日本电影,叫《48天》,讲述的是两个年轻女子在夜晚回家的路上被一个人打晕劫持,醒来后发现被锁在一个地下囚牢里,由此开始了48天的囚禁生涯。心理与生理都被击垮,很快她们甚至爱上了残酷的男主,并且为此争相吃醋以获得交配的权力,最终故事的结局让人咋舌,其中的一个女孩因为不满男主更喜欢更漂亮的另一个女孩,因此惨下杀手。
这是一部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电影。一切对于犯罪者产生的情愫实际上都来源于自己处于弱势环境下的自我保护。即“我觉得他随时能杀我,可是他没有,所以他很好。”。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心理上对自己的麻痹。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真实存在,而且它的危害远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强大。
基于受害人的自我保护机制,可能会让犯罪分子逍遥法外。
存在。我用比较偏文学艺术的答案回答你吧。一个所谓的恶魔,你的第一印象是这样的,他人的第一印象也是这样。但他或许很孤独,他与其说绑架了你莫不如是把你强行变成了他的陪伴者。你再恐惧和无聊的陪伴时光里聆听了他,陪伴了他也发掘了他。原来他并没有真正的伤害你,甚至照顾过你甚至吐露过心声,不仅没夺走你的生命还放佛给你的生命打开了一扇门,让你明白原来所谓的坏人也有孤独和人性,通过这扇门看见了从未被外人发现的一丝清冷的光辉。
原来我喜欢温柔可爱善解人意的女生,直到初一被班长打成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我开始深深的迷恋上了这个英姿飒爽大大咧咧的帅气女汉子......直到现在我马上要高考了,我还是喜欢她,唉。希望将来可以有个机会去追求她,但无论成功与否,我都希望她幸福快乐一辈子,就算......唉,不说了,见笑了,各位。有点跑题,但我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证明的确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或者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点受虐倾向或都希望能有个盖世英雄来保护自己,毕竟人都有脆弱的一面,只是有人藏的深有人能被你一眼看透罢了。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天蝎留爪
我之前看过一个故事,说是一个初中生在学校和家里不受重视,经常被父亲无理由殴打,最后离家出走,遇到了一个丧子的流浪汉,自愿跟着流浪汉,流浪汉也不希望孩子继续回家受到虐待,所以没有把孩子送回家,而是把自己最好的给孩子,与小孩相依为命。不过后来小孩被警局找到以后,流浪汉也因为诱拐未成年人判刑,当孩子为流浪汉说话,希望减轻量刑的时候,却被判断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肯定是有的,但是这个故事中我有一点疑惑,我觉得这里应该不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有吧!我看过一个案子是个中年男人,暂且叫他A,A囚禁了好几个女的都是比较年轻的,那些女的就成了性奴,A对她们不好,不过有时候也会给她们吃好的,并且有两个还是三个女的也会争风吃醋(话说我有点难以想象),后面有人死了,那些女的会帮忙处理,后面得救,有几个女的还说没有,替A推脱罪责。还有一个案子是学生跟老师,学生被老师性侵,并且此后俩人在一起寻找目标,然后(你们懂得,目标都是男的)。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这个病存在,不过说成是受害者反而去感激加害者我不赞同,我觉得这是病人因为无力反抗,找到了一个战胜对方的方法,是一种刷存在感的方法。这样病人就能够在道德层面呈现出自己比害人者伟大了,是病人内心的自我肯定,进而能够有了另一个活着的心理支撑。首先在这个病人也会是个强迫症患者,希望事态朝着自己规划的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