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大家对上位这词儿一定不陌生,演员要上位,这样才有好资源;职员要上位,才能有高收入……不过你知道蔬菜也需要上位吗?混的好的蔬果就能成为皇家饭桌上的焦点,混得不好的就只能在百姓的餐桌上咯~那到底咋上位呢?来看看那些上了皇家餐桌的蔬果上位史吧~
护国菜
护国菜就是用番薯叶子做成的菜汤。为什么这种极普通登不了大雅之堂的番薯叶子经过精工细作,竟然成了广东潮州汤菜之上品,常常出现在高级宴会上,与熊掌、燕窝为伍呢?这里有一段故事。
相传在公元1278年,南宋度宗之子赵禺在砚州被坚决主张抗元的将领张世杰和大臣陆秀夫拥立为王,年仅八岁的赵禺便成了南宋最末一个皇帝,人称少帝。在一次与元军的交战中,少帝兵败,从福州逃到了广东。一路上风餐露宿,苦不堪言。逃至潮州时,与陆秀夫等人寄宿在一座深山古庙之中。庙中僧人听说是宋朝的少帝,对他们十分热情、恭敬。
僧人见少帝疲惫不堪,又饥又饿,本想作点丰盛的饭菜款待他。无奈因连年战乱,庙里香火减少,僧人的日子也过得很凄惨,除了僧人自己在附近种了一块番薯地外,一无所有。
僧人只好就地取材,他们采来新鲜的番薯叶子,去掉苦味,制成汤肴。少帝饥渴交加,见这菜碧绿清香,软滑味美,食之倍觉爽口,于是大加赞赏。问道:“这菜叫什么名字?”僧人合掌谦卑地说:“山野贫僧,不知菜之名。此菜能为皇帝解除饥渴,保护龙体康健,贫僧之愿足矣。有万岁在,就有大宋朝在,宋朝百姓皆有希望。”
少帝听后十分感动,于是封此菜为“护国菜”,以表自己一定要保住大宋朝江山的决心。从此护国菜之名便传之于后世。又因该菜汤色碧绿如翡翠,观之令人悦目,食之鲜凉可口,滑而不腻,遂成了汤菜上品。
现在,护国菜的作法,比七百年前要讲究得多,但人们仍然沿用了历史上的名称。护国菜作法简单,先将番薯叶去掉筋络洗净,用碱水浸泡后压干以除去苦味,然后用刀横直切几下,放在油锅中略炒,再配以蘑菇、火腿茸等,加上高汤偎制即成。
韭黄
寒冬腊月里新鲜蔬菜少有。可在关中的临潼,却有一种骊山温泉浇灌后生长的“金丝韭黄”,特别的鲜嫩味美。“韭黄炒肉”、“韭黄饺子”、“韭黄蛋汤”,样样都可口。有趣的是“金丝韭黄”的美名还是好吃的慈禧太后封赐的呢。
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时,慈禧太后出走西行。这一天来到临潼骊山脚下,眼看饿得走不动了。亲随太监李莲英叫御厨用当地盛产的韭黄做成大包子给太后充饥。也许是饿得厉害,吃惯了山珍海味的慈禧,竟一气吃下了好几个大包子。她只觉开胃无比,忙问用的什么名菜?李莲英回答:“临潼韭黄。”太后说:“此菜真是好吃,李太监也会办事,当有重赏。”李莲英叩头谢恩说:“如今是九月天气。有道是吃了九月韭,老佛爷开金口。您老真是洪福齐天,寿比南山哪。”
慈禧要李太监多带些韭黄,好在路上随吃随用。李莲英说:“这九月韭已是最后一茬鲜菜了。再想吃就得等到明年三月了。”慈禧听后只得叫下人将自己吃剩下的韭黄包子全都带上,好在路上食用。至今关中人有“抬食咯”的习俗,据说与慈禧叫人抬走韭黄包子有关。
后来慈禧太后不忘韭黄鲜香味美,多次打发李莲英去临潼采购。临潼县令接旨后,左右为难,只好下令菜农照办,不得有误;违旨当以欺君大罪论处。时值腊月天气,怎会长出青韭?菜农们有如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
最后这种事情让天神知道了,据说托梦给几位老年菜农,让他们快引骊山温泉之水来浇灌韭苗,再用厚厚的草帘覆盖其上保温。老农们依计行事,哪知数日之后,还真的长出了金黄色的鲜韭。菜农们得救了。李莲英回京复命,慈禧看到临潼县令送来的鲜香金黄的韭黄,非常开心,赏赐了县令许多银子,并赐名为“金丝韭黄”。此后,临潼的“韭黄炒肉”、“韭黄饺子”及“韭黄蛋汤”都成为远近闻名的地方风味美食了。
蜜桃
相传,在清朝西太后掌权的时候,深州蜜桃就出了名。当时。当时出产蜜桃的地方并不大,只有几家的那百八十裸树。有一年蜜桃长势喜人,个大、肉肥、色泽鲜亮。有位杜老汉在他那二十多裸桃树北边,盖了一间小土屋,起早贪晚地情心看管着。
天有不测风云。一天午后,老天爷翻了睑,雷声隆隆,闪闪,哗哗哗地下起了倾盆大雨夹着雹子,下了足有半辰,地上积了半尺多厚的雹子,地里的庄稼全被砸光。那一片桃树枝叶也都砸没了。村里人大人哭。孩子叫。家家户户像发丧一样的凄惨。
杜老汉望着那光秃秃的桃树,唉声叹气。坐卧不安。这还有什么活头啊!出来进去。心乱如麻,猛抬头。看见小窗户上有一股青枝绿叶,还长着三个大桃。这仁桃被窗户上的过木挡住,风刮不进,雹子砸不着。老汉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地说:“这么仁桃,长得再好,能顶多大用啊!”其实,这仁大桃老汉早就知道,这几天光顾了发愁。
把它给忘掉了。他怕别人给摘了,就捡了一把草盖住,忙着种菜去了,老汉心里烦闷,想这想那,忽然想到老舅在北京花市大街的一家布店里当伙计,便决定到北京去散散心,解解闷。可他又一想,多年没见。给老舅拿点什么礼物呢?他想起那三个大蜜桃来。
走到窗前,拿开柴草一看,个个都熟透了,每个足有一斤重,红彤彤的像搽过胭脂的娃娃睑儿。他小心翼翼地把桃摘下来,包上一层纸,装在盛干粮的口袋里,别了家里的人,就起了程。为什么还背干粮呢?那时,还没有汽车、火车,深州到北京五百多里路,坐大车得走七八天。一辆大车要揽几十个座。得分拨轮换着坐,干脆自己走着去,省得花那份钱。老汉晓行夜宿,只走了六天便到了北京。他只知道老舅在花市大街,可北京这么大地方,这条街在哪儿呢?
于是便一边走,一边打问。当他来到西单的时候,迎面来了一帮人马,老远就听见吃五喝六地嚷叫,老汉紧跟着人群往一边躲闪。因腿脚不灵便,被过来的撞倒了。他那干粮口袋不结实,掉在地上就摔了一个大口子。那仁蜜桃骨碌碌从口袋里滚出来。老汉连忙去捡。那个坐在轿里的官员朝地上一看,“嗬”不由得大吃一惊,世上竟有这么大的桃子!他立即指示手下的人把仁桃要过来。问老汉从哪里来,这仁桃卖多少银子。老汉哪里见过这种场面。连说不卖。别的官员围拢过来。劝他卖了。老汉拗不过去,便结结巴巴地说:
“要卖,就给三钱银子吧。”
“三千银子!太多了。给你一千吧。”头一个问价的官员生怕别人买了去。硬给了一千两银子。杜老汉真没想到,要三钱银子竟给了一千两。
原来。再过两天就是西太后的六十寿辰,文武官员,谁不千方百计地去巴结呢?再说这么大的寿桃,上哪里去找哇!现在虽说花了一千两银子,日后的好处,可就没法估计了。别看一千两银子在大官们的眼里算不了什么,可到了一个庄稼老汉手里就算是发了大财啦。深州蜜桃成为贡品,就是从这仁桃开始的。
有很多是来自于周边弱小国家的进贡,每年周边的一些国家都会对皇室表达敬意,所以进攻进来的都是一些口味和营养价值很好的蔬果。再有就是民间流传所得。当然也和当时朝代所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