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同样的活你不干,有人干,那么这个工资就是市场价;如果你觉得钱少不干,别人也不想干,老板招不到人干活,自然就会加工资。要是成本因此提高了,那么老板可以跟甲方提价。这个一个连锁的市场反应。
在劳动力市场上,老年环卫工、各种食堂打扫卫生的大爷大妈、公共场所的老年保洁员等都处在收入的最底层。在十年前,我家叔叔就说同样是保安,年轻人干活还不如老年人多,但年轻人就是比老年人多拿一千多块钱。对于体力劳动者来说,人越老越不值钱。因为体力劳动活是人人都能干的,而想干活的老年人又太多,工资也就低下来了。
其实,不用羡慕年轻人多拿那一千块,因为这类体力劳动没有上升空间,这样的年轻人也会越来越不值钱。
以前曾经在网上看到日本的国宝级保洁员,干活非常漂亮,也非常敬业,也许我们缺少的是对一项职业的尊重与热忱。冷冰冰的市场化管理,让务工者拿一分钱,出一份力,大家都是在赚钱户口,也就谈不到极致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了。当然空谈敬业精神,实际上工资赚的少的可怜,也是空洞的
为了不让自己到了老人,陷入底薪打工养活自己的窘境,年轻时就要努力拼搏,好好提升自己,多赚钱,给自己预备宽裕的晚年。
总之,老年人就业很难,多是体力劳动,所以工资低也就不奇怪了。
只是各个公司或者是各个老板之间定的薪资待遇不同吧。这个倒是没有什么规律可言。
主要是老年人的就业越来越少,可选择的空间也非常有限






